青海新闻网讯 春暖花开的四月,不时还有雪花飘落,但这仍然阻止不了春天的脚步。
4月11日,走进位于我省“南大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这个有着“玉树小江南”之称的县城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春播,田间地头是一派忙碌景象。在田地里,农机轰鸣、土浪翻滚,农牧民在新的一年撒下一粒粒青稞种子,播下了一个个希望。
在距离县城17公里的香达镇江卡村,地上嫩嫩的草儿正在争先恐后破土而出,这里的农牧民也抓住了一年中播种的最好时节,次仁多杰正开着农耕机在田里来回穿梭,好让播撒在地里的青稞种子和肥料埋进土里吸收大地的“养分”。
对于次仁多杰以及生活在江卡村的农牧民来说,今年是他们春耕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一年,往年春耕时都是“各扫门前雪”,自己家的地自己种。
今年,次仁多杰和村里其他几十个青壮年却要忙碌在整个村子的耕地里。次仁多杰一边“捯饬”着播种机,一边告诉记者:“今年播种最大的变化还是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前,这些地里种的都是粮食作物,比如我们牧区最常见的青稞,但是今年,我们尝试着种了一些马铃薯、油菜籽。”
香达镇江卡村是囊谦县为数不多的大片半农半牧区,全村有200多户1200多人,可耕种土地面积达到了100多公顷。对于村里的农牧民群众而言,全村的农牧民群众都成了这100多公顷土地的“主人”。
年初,香达镇江卡村利用优势资源,整合全村土地,成立了江卡村合作社,牧民们实现了农业耕种从个体到集体的转变,解放了更多的劳动力从事养殖和第三产业,村民们都成了股东,全村100多公顷土地都成了合作社里的“股金”,且在年底将通过分红实现首年“丰收”。当全省上下正在践行“四个转变”新思路时,这不仅是一次尝试,更是一次突破。
次仁多杰告诉记者,以前每到春耕时节,平均每家至少有一个人要劳作在地里,今年通过加入到合作社后,几十个人就可以实现原先几百人的劳动,不用参加春耕的农牧民就可以出去打工或者干些别的事情。
次仁多杰也打算春耕结束后出去打点工,给家里增加点收入。
在采访间隙,记者还看到74岁的原村支部书记索南多杰也忙碌在田间地头,一会在这里说肥料和种子怎么搭配合适,一会悉心地教那边的农牧民种子应该怎样才能撒得均匀。他告诉记者,合作社成立第一年,他主要就是做技术指导,让大家更好的掌握春耕技术。
这个春天里,在江卡村农业发展的探索之路上,勤劳淳朴的农牧民群众不仅播下了种子,播下了对一个丰收年的期盼,还播下了对合作社未来实现更好发展的美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