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中心医生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本报记者文洁
自闭症儿童,常常孤独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与别人交流,有着一个富有诗意但又无比心酸的名字——“星星的孩子”。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陪伴、守护着“星星的孩子”,努力为这些“星星的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今年的4月2日是第10个世界自闭症日,让我们共同走近这个特殊的群体。
本报记者 文洁
一个自闭症孩子母亲的转变
2011年4月1日,蔡燕的儿子被确诊为自闭症。
“孩子确诊后的第二天就是世界自闭症日,我觉得命运跟我开了个玩笑……”蔡燕不愿接受这个事实,她带孩子前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复诊,结果没有任何变化。从那一天起,蔡燕改变了原有的生活轨迹。
“我最终辞职,带着孩子来到兰州的一家机构,开始了康复训练。起初,我不愿意让身边的亲戚朋友知道孩子的病,在我看来经过几年康复训练,儿子终究会回归正常人的生活……但后来我认识到自闭症是伴随终生的,不是通过机构早期康复训练就能治愈的,需要在生活中训练,将训练生活化,给予孩子生命全程的关注和陪伴。”
蔡燕告诉记者,当自己逐渐意识到,孩子是“藏”不住的,是无法改变的,需要改变的是自己和身边的人,改变社会对自闭症的看法……于是,在及时对儿子进行早期干预康复训练的同时,蔡燕也开始自学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育儿技能,如ABA、结构化、PECS、社会性训练等。
“一年多过去了,我终于可以坦然地跟身边人说,我的儿子是自闭症,他需要得到帮助!当大声说出这一切的时候,你会发现身边人会给你强有力的支持,大家都会向你伸出援手。”蔡燕说。
2013年,蔡燕接触到社工这个概念,便开始连续三年一直从事障碍儿童及家庭服务方面的助人工作,策划、组织、实施了许多有关障碍儿童的社会融入工作,提供障碍儿童家庭支援服务,整合社会资源,帮助这个群体解决困难和问题。
2015年,机缘巧合,蔡燕结识了其他五位心智障碍孩子的妈妈,成立了兰州德爱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以下简称“兰州德爱”),致力于通过家长互助,政策倡导,公众教育,服务监督和西北家长组织支持网络,为心智障碍者家庭搭建分享交流的平台,提供支持服务,促进公众对心智障碍者及其家庭的理解和关注。
蔡燕告诉记者:“在助人和自助的道路上,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家长们彼此陪伴,相互温暖,为了孩子,也为了我们大家的未来努力着……”
“星星的孩子”守护者
“苗苗会不会搭积木?来,苗苗看老师怎么搭……”
在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儿童康复科,常常能看到一个瘦弱的身影,听到一个温柔的声音,与家长对话、和医生沟通,或是引导孩子们做康复训练,她就是省康复中心医院儿童康复科主任、主任医师景玉珍。
4月1日,记者在儿童康复科见到了景玉珍,她正在与特教老师一起对自闭症、脑瘫儿童进行融合训练。
“宝贝们,把袖子拉起来,我们准备洗手……”
“轩轩,来,跟奶奶一起叠毛巾,先把四个角对折,再对折一下,叠好后交给老师……”
景玉珍告诉记者,2007年医院儿童康复科提出“全人”康复治疗理念,采用多学科参与,中西医、医教结合方式,对自闭症儿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同时依据患儿不同年龄、不同功能受限开展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行为矫治、音乐治疗、多感官治疗、按摩、针灸、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认知训练、特殊教育等全人的康复治疗,帮助孩子们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使他们接近正常人的行为标准。
患儿洲洲(化名)的父亲告诉记者,孩子一岁半时被确诊为自闭症,那时候觉得天塌了下来,对于未来不敢想,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过日子。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带着孩子找到了景主任,开始了康复治疗,那之后孩子的状况慢慢好转。家人常说我们遇到了一位提灯女神,带着我们走向光明。“现在,洲洲已经学会自己用勺子吃饭,还能自己穿衣服、脱鞋,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说起这些,洲洲的父亲有些激动。
“今年春节过后,病人一下多了起来。目前,医院收治的心智障碍患儿中,有三分之一是自闭症患儿,然而,由于医生和特教老师有限,仍有20多个已确诊为自闭症的孩子无法接受治疗,科室的医护人员、特教老师每天都在满负荷工作,大家从来没有怨言,都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专业的康复治疗……”景玉珍说。
3月30日,在兰州金宝贝特殊儿童教育中心,患有自闭症的贝贝正在接受“一对一”的康复训练。“贝贝,来,看着老师,和老师一起唱——小兔子乖乖……”
兰州金宝贝特殊儿童教育中心负责人潘学军告诉记者,中心现在主要以“一对一”的个案训练为主,孩子可以接受到更系统、更全面的康复训练。通过对孩子的家庭、社区、教育环境的调查,制定专门的康复训练方案,为未来更快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目前接受个体训练的孩子,家长的认可度比较高。集体教育个训课程,通常6个月才能达到一个目标,而个训2个月就可以达到,缩短了孩子的康复训练期。个案也更注重对家长的专业培训……”自从2008年3月开始创办特殊教育机构,潘学军与自闭症孩子一牵手便是9年,从未放开。
和景玉珍、潘学军一样,还有许许多多人在默默付出,守护着“星星的孩子”……
融合教育让这些孩子走得更远
3月31日上午,在省康复中心医院的学前融合班,小朋友们正在为利利庆祝6岁生日。利利头戴生日帽,手里拿着生日蛋糕和小伙伴们吃得津津有味……
景玉珍告诉记者,为了能让心智障碍儿童做好学前准备,我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开办了学前融合班。孩子们每天8点到12点半在学前融合班上课,课后老师还会布置一些作业。下午各自进行康复训练,每天晚上,家长要监督孩子们完成家庭作业……开设“学前融合班”之后,孩子和家长的变化都非常大,以前只是机械单一的训练,有了学前融合教育班,医生、特教老师和孩子、家长之间不仅仅是医患关系,还是师生,是朋友,孩子之间是平等的,他们也在学前融合班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童年。
学前融合班孩子家长付鹏(化名)告诉记者,“学前融合班”让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享受到了学前教育,让他有了正常孩子的生活,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性格规范的培养都有好处。
兰州德爱总干事陈德凤告诉记者,目前,这个机构服务的会员中已有30多个孩子进入普通幼儿园、小学接受融合教育。
兰州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郭文君告诉记者,学校目前已有10名心智障碍儿童就读。这几年通过开展融合教育,心智障碍儿童和普通孩子在一起学会了一些本领,家长也普遍反映孩子进步大,向好的方向发展。班上其他同学也开始感受到生命的多样性,也逐渐懵懂地明白理解与包容。孩子在老师的影响下,开始学会帮助班上不一样的同学,并且在助人中得到乐趣。
“推动心智障碍孩子更多地融入社会,在学龄期接受融合教育,才能令心智障碍儿童走得更远。”陈德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