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稱,最近兩個經濟報告顯示出歐元對於義大利人意味著什麼,以及為什麼民調顯示他們不再鍾情于歐元。 一個報告顯示,由於成為歐元區成員國,他們變得更加貧窮;另一個報告則顯示,他們進一步落後于主要交易夥伴德國的民眾。
對於歐元區來說,義大利真正退出的可能性很小,但這樣的前景並非難以想像。 希望通過公投來拋棄歐元的義大利政黨「五星運動」最近在民調中的支援率飆升,在一項民調中獲得了三分之一的支援率。 反歐盟的「北方聯盟」也獲得了12%左右的支援率。
但是否真正離開歐元區,將取決於義大利選民認為加入歐元區近15年來對他們來說是好還是壞。 近期分析顯示結果為後者。
首先,要思考義大利為加入歐元區付出的代價。 歐盟統計局去年12月的一份報告公佈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資料,該資料以2004年至2015年間的購買力來計算。 假設以歐盟整體28國為100基數,德國在這段時間從120升至124,義大利則是從110降至96。
這讓義大利更加接近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等新興經濟體的水準。 法國則是大致持平于106。 這意味著單純從購買力來看,義大利民眾較2004年、也就是里拉換成歐元沒幾年時更為窮困。
其次,研究機構World Economics本月的一些研究結果顯示,義大利與德國共用貨幣所帶來的問題越來越大。 加入歐元區以後,德國的競爭力已大大增強。 相形之下,義大利則未能如此。
World Economics以美元對一籃子代表性商品和服務計價,並將其按購買力與其他貨幣的成本進行比較,所得出的就是全球物價指數(WPI)。 對於歐元區而言,該指數允許在成員國之間進行違反直覺的比較,實質上就產生了德國歐元、法國歐元、義大利歐元等等。
過去兩年,「義大利歐元」在WPI中從高估3%淪為低估4%,對美元的比價實際上處於一個更好的位置。 但由於「德國歐元」的低估幅度已達到14%,德意歐元之間的差距已擴大了兩個百分點。
這意味著義大利企業對德國的出口面臨比之前還要惡劣的條件。 這也將令從德國的進口更為便宜,從而在國內更具競爭力。 德國為義大利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
World Economics也點名其他問題更嚴重的歐元區國家,例如法國與希臘,但暗示義大利是歐元區新生的「斷層線」。
報導指出,這一切或許不是歐元本身所引發,重要性也比不上單一貨幣的益處及其所能帶來的保護。 但如果加入其他因素,例如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幅還不到1%,或者企業與基礎設施的資本投資下降,這就或多或少能解釋為何民調中認為歐元是「好東西」的義大利民眾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