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6年8月,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简称“40条政策”),给创新创业带来诸多利好。如今,大半年时间过去了,“40条政策”落实推进情况如何?产生的激励效果怎样?创新创业主体还有什么样的困难和期盼?本报记者近日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今起推出系列报道。
让一家年产值3000万元的乡镇企业,华丽转身为年产值30多亿元的上市公司,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教授楼佩煌迈出“象牙塔”的这一步,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141所高校、190万在校大学生、众多科研院所……盘点江苏的科教资源,是一串亮眼的数据。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如何将巨大的科教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促成更多像楼佩煌那样的人才释放创新创业能量?我省去年出台的鼓励科技创新“40条政策”,眼下正乘着和煦春风吹遍江南江北,将“聚力创新”的浪潮愈推愈高。
“除束缚”:
让人才放开手脚创新
挥铲培土,工程机械隆隆开动……3月16日,南京工程学院科教创新园正式开工。投资4亿多元的园区建成后,年转化成果将在50项以上。
“省政府鼓励科技创新‘40条政策’出台后,我校推出多项促进创新跟进措施。”南京工程学院副院长曹雪虹教授介绍,比如在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中,将专利转让个人收益比例从原先的70%提高到现在的90%,进一步调动了教师转移转化成果的积极性。
行得春风有好雨。记者了解到,我省各地正在积极落实“40条政策”,更大限度地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使创新创业呈现“千帆竞发”的好态势。
南京大学化学系在校本科生程宇豪,开发出国内外首创的“自供氧光动力疗法”,有望在癌症治疗上取代放、化疗。在学校支持下,程宇豪正准备将自己的“金点子”转化为现实产品。软件学院的毕业生刘靖康,通过创业带领创客团队设计出一款360度全景相机,目前已经获得2亿元的融资。记者了解到,南大校内外共54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去年已实现孵化项目50个,融资5420万元。
“在众创空间里,只要你有创业想法,无论跟你的专业是否相关,我们都提供资金2万-200万元不等,不求任何回报。”南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古公亮介绍,学校还有400多个项目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8天在线”校园网上超市,是新型校园学生技术型服务平台,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高校云超市,而八天集团的CEO,正是南京工业大学毕业生顾问。“顾问的成功,受惠于南工大打造的‘菁英人才学校’。”南京工业大学学生事务部副部长张涛告诉记者,该校选拔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学生参加创业培训,有针对性地开设“创办你的企业”学员班,大大提升了学生们的创业能力。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40条政策’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科技人员投身创新创业,让他们少一些杂事干扰,多一些时间去做实事,更多地把论文写在企业、写到产品、写到产业上。”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朱从明表示,目前这些政策正在逐一细化落地,让人才尽尝新政带来的“甜头”。
“活机制”:
破解成果转化“断裂带”
东南大学现代预应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继在南京奥体中心、南京长江四桥等30多项重大工程中应用,解决了大跨径结构技术难题,节钢率达20%-30%。同样由东大开发的“环氧沥青混凝土材料、设备及铺装技术”,在南京长江二桥桥面铺装中应用,工程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今年初,为策应‘40条政策’,我校推出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8条新举措,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岗位,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评聘制度。”东南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张晓兵介绍,为了消除科技成果转化中成果方与企业间存在的“断裂带”,学校专门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增值工程团队,由团队对拟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进行再加工,不仅助其“风光出嫁”,而且“身价”也倍增,更便于成果转化双方无障碍“牵手”。
王慧雅是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学校科技经纪人,眼下正在为学校一位资深教授的科研成果转化牵线搭桥。“这项成果是与企业共同开发还是直接转让,目前双方还在商谈中。”在南京工程学院,像王慧雅这样的兼职科技“红娘”,不止一个。
为促进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南京工程学院探索尝试在校内设立科技经纪人,出台了相应的技术转移活动资助与激励措施。这学期学校又在全省范围聘请50余名地方科技干部和企业管理干部担任技术转移顾问,进一步强化了校地、校企之间“转化纽带”,产生了可喜效应。
“江苏作为科教大省,这几年在科技项目指标、关键性指标方面,大概占全国高校的十分之一。”省教育厅机关党委书记徐子敏表示,“40条政策”对于进一步破解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问题大有裨益。譬如,通过扩大高校自主权来增加高校的科技活力,通过科研人员收益上的“获得感”来激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等。
“在各地大力配合下,经过广泛宣传培训,‘40条政策’受到了各类创新主体的高度关注。”省科技厅厅长王秦希望,各地要用足用好政策,让“含金量高”的政策发挥出实实在在的好效应。
“提建言”:
盼政策更详尽力度再加大
“总体来看,我省出台的‘40条政策’,给高校和科研人员开展成果转化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激发了创新创业的活力。不过对比像湖北等兄弟省份的相关政策,还可以再细化一些。”南京工业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张振海建议说,譬如,可在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高校的拨款中,增加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专项,每年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各高校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给予相应经费支持;可以试点探索在知识产权申请过程中,实行学校和成果完成人所有权共享机制,让科技成果更快由“纸”变“钱”,惠及于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省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都有一些欠缺待解。如科研评价改革进展缓慢,重大原始创新突破比较稀缺,不少成果社会服务半径小、效益低。再比如,高校专利成果处置涉及到国有资产管理,成果价值缺乏权威第三方认定,等待过程较长,与专利成果转化频率快、周期短的特点不相适应,导致学校及教师对成果应用转化缺乏足够动力。
还有专家认为,可明确知识产权转让、授权收益中的个人所得税参照税法中“特许使用权所得”执行,收取20%税率(现在是与工资奖金累加计税,收取45%),横向科研收入对科研人员的奖酬金提成也建议参照偶然所得税率执行。这样做,有助于进一步催化创新者的创业热情。
本报记者 吴红梅 杨频萍 蒋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