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重庆 » 正文

全球报道:科技创新助推黔江区65个贫困村“摘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4-17  来源:重庆新闻网
核心提示: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赠人千金,不如授人一技。近年来,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培养专业人才的科技扶贫模式日益被广泛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赠人千金,不如授人一技。近年来,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培养专业人才的科技扶贫模式日益被广泛认可和推广。4月7日,创新驱动区县行采访组从黔江区了解到,近两年来,该区通过实施科技精准扶贫,统筹安排科技扶贫资金3141万元,先后帮助全区65个贫困村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1.1%。

农户“创客”

政企搭台农户创业

“一年下来,有4万多元的收入!能不高兴?”黔江区中塘乡中塘村四组村民钟世明,是“武陵仙果”星创天地的第一批“创客”。4月7日上午,创新驱动区县行采访组走进星创天地时,他正在自己“试创”的30亩猕猴桃果园中劳作,谈及收入上的改变,钟世明对一年多来的变化侃侃而谈。

钟世明说,自己原是建卡贫困户,以前家里种点粮食,养养猪,一年下来除了能够勉强糊口,几乎没有任何结余。而如今通过土地流转,他将自家的地租给了企业。去年,他又以“创客”的身份从星创天地拿到30亩“试创”果园,既有土地租赁的收入,企业还支付给他相关的劳务费用,一年有4万多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武陵仙果”星创天地相关负责人彭文平介绍说,2016年,在黔江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黔江区建成了首个新型农业创新创业平台“武陵仙果星创天地”,并探索推广“公司+星创天地+创客”的科技扶贫模式。

“这样的模式能解决普通农户创业资金和技术上的短板。”彭文平说,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农户很难实现科学化、规模化的种植。所以,他们让农户先将自有土地租赁给企业,获得土地租金,由政府和龙头企业集中流转土地建设种植基地。随后,让农户成为“创客”,依靠企业的技术指导,对基地进行种植管理,获得固定的种植管理收益和果实奖励等收入。

以每户承包20亩为例,农户可获得劳务工资1000-1500元/月,同时,视当年果子的产量、质量进行利益分成,给予超产奖励,可获得果实奖励600-1000元/月,创客年均收入达到3万-4万元。目前,黔江已采用该模式发展猕猴桃基地10000余亩,脆红李、杨梅等特色水果基地2000亩,带动9个偏远山村221户建卡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

产业“上网”

不卖产品“卖”农户

“京东、淘宝都是卖产品,而我们的平台是‘卖’农户。”黔江区宅天下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乔峰开玩笑地介绍起电商平台——“寻农记”。

乔峰说,近几年城市中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大,但一方面消费者难以找到放心的购买渠道,另一方面农民却有产品卖不出去。即使一些电商平台有绿色农产品销售,但是很难与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

“寻农记”采取了一种独特的销售方式:在供给端,平台设置了农村管理网络,搜集农户信息,与黔江24个乡镇3000多家农户签订协议。之后,平台通过网络让主城有需求的市民与农户“结亲”,消费者可承包该农户半年至1年时间内的全部农产品,农户则保证所提供农产品的质量,由平台作为第三方进行抽查监督。

“消费者吃得放心,农户有利可图。”乔峰说,签约农户中大多数是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结亲”后,平台以高于市场20%-30%的价格收购农产品,每户农户平均每年可增收3000余元,自平台2016年上线以来,已为农户创收400余万元。

“寻农记”电商平台只是黔江区“互联网+扶贫”的缩影,记者从该区科委了解到,近年来,黔江区引进了京东、阿里巴巴等企业,投资1200万元建成渝东南电商产业园、区电商营运中心,在全区布局30个乡级电商服务站,100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基本实现区、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对贫困村的全覆盖。

技术扶贫

科技特派员“下乡”

“发展农业并以此进行脱贫攻坚,若没有科学技术支持,就要付出代价。”黔江区科委主任姚培林曾在当地农委任职多年,对科技扶贫的重要性感慨良多。姚培林坦言,有企业曾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

2013年,黔江区内一家重点企业因为忽视病虫害防治,500亩猕猴桃大量感染“溃疡病”,直接损失达1000余万元,极大地打击了企业和农户的积极性。

“农业科技必须深入田间地头。”姚培林说,2015年以来,黔江区安排科技特派员专项帮扶资金250万元,实施了“科技特派员驻村帮扶”和“科技人才帮扶农业企业”两项计划。按照定点、定人、定责的“三定”原则,从市内外高校院所及区相关农技推广机构中,先后聘请、选派了65名驻村科技特派员,一对一帮扶全区65个贫困村,严格执行“贫困村不摘帽、贫困户不越线,驻村科技特派员不撤出”的制度。

同时,为帮扶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解决技术和经营难题,黔江区政府安排专项资金120万元,在2015年和2016年从市内外高校院所连续聘请、选派了2批共60名科技人才,一对一帮扶各类农业经营主体。

两年来,科技特派员共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和贫困村引进“红昇”“翠玉”猕猴桃、“强桑1号”桑树等农产品优良品种120余个,推广猕猴桃溃疡病立体防控技术、低产桑园嫁接改造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90余项,新培育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经营主体40余个,农业科技型企业25家,培养留得住的“土专家”50余人,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30余场,极大地推动了扶贫攻坚行动。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