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美好新海南-南海网迎接海南省第七次党代会专题报道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海南选择——
把海南岛作为一个大城市来统一规划
-海南日报记者 孙慧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城镇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然而,作为一个主岛只有3万多平方公里的省份,海南的城镇化建设又该作何选择?
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是:因地制宜,把海南岛作为一个大城市来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
围绕这一抉择,海南以“美丽海南百千工程”“双修”“双创”等举措为突破口,从乡村建设到城市治理,再到全省统筹发展,正在探索一条具有海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撒下“繁星点点”
“百千工程”连接海南大景区
4月,草长莺飞。在琼海市塔洋镇万寿洋,万亩田野,既是乡村农田,辛勤劳动可丰收;又是旅游景区,美食美景都不缺,休闲赏玩身心愉悦。
“我在村里的农家乐打工,但家里农活也没落下。”家就在万寿洋旁的村民王千乐从农家乐下班后,放下厨具,扛起农具到自家香蕉地里接着干起了农活。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实际是一块农用地,琼海对这里的开发充分保护和尊重了农村的原有地形村貌、田园风光、农业业态和生态底色。
这种不占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已经在海南多个市县实施并见成效。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槟榔谷景区,黎族八音队乐手吉和理是周边村庄的村民,他凭借一手吹拉弹唱的本领,在槟榔谷景区上班每月工资有1200元,
家里还种有槟榔、橡胶,一年收入可上万元。“要不是有景区,我这些吹灼吧、拉椰胡的爱好也就仅仅是个爱好而已,哪能想到还能成为‘饭碗’。”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中国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美好愿景。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发展,热闹的乡村逐步走向寂寥。如何盘活乡村资源,激发乡村活力,留住人在乡村发展,则成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课题。
海南,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发展问题。相对于其他省份,海南的基础设施较落后,以生态立省又不适宜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经济发展主要以旅游休闲、房地产等第三产业为主导。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激发出这散落在全岛各地的乡镇和村庄的活力,让其成为承载海南经济社会兴盛发展的载体?
2016年1月27日,正值海南省两会召开期间,会上发布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一个新词汇“美丽海南百千工程”,提出“十三五”期间,我省将重点打造100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1000个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
目前,海南岛上散落着204个乡镇、2657个行政村、18700个自然村。这些乡镇和村庄是未来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实现全域旅游目标的宝贵资源。
产业,是支撑乡镇和农村发展的根本。实际上,我省这几年已选点实施了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并尝到了甜头。如琼中什寒村,依托民俗文化、自然风景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如文昌会文镇,以佛珠加工产业打造佛珠文化风情小镇……
100个产业发展对接前沿的特色小镇,1000个形态各异独具魅力的美丽乡村,将成为海南旅游、休闲等资源的载体,一旦真正崛起将犹如星火燎原,把整个海南岛从点及线、线及面,辐射带动全岛发展,支撑起海南创建全域旅游,把海南岛打造成一个大景区,实现“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的目标。
“双修”“双创”提升城市管理
城市居民也可看山见水有乡愁
湖北游客刘蓓今年春节陪伴家人到三亚度假。她惊喜地发现,一年不见,三亚变得越来越美了。“以前三亚的河水没有那么清澈,荔枝沟路段有很多光秃秃的山头,看起来都不是很美观,现在这些都有变化,水清了山也绿了许多。”
山、河、海,是三亚的灵魂,以山、河、海环绕形成的独特城市景观,是这座旅游城市的魅力所在。但曾几何时,随着城市快速扩张,挖山毁林、海滩泥化、河流污染……这座美丽的城市患上了“城市病”。
不仅仅是三亚,位于海南岛北端的省会城市海口,也同样存在交通拥堵、生态退化、老城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这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城市快速扩张遗留的弊端和误区,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快速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城市病”的一个缩影。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对于海南而言,“十三五”期间是我省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关键时期,我省提出了要打造世界一流精品旅游目的地,打造全域旅游示范省,海南的未来美好图景已经徐徐展开。城市交通拥堵、内河污染、垃圾污染……这些都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必须要解决的发展障碍。
2015年6月,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三亚被住建部选中为“双修”试点城市,开始对城市面貌重点进行生态修复。两年多来,三亚的变化巨大,光秃秃的抱坡岭披上了绿衣,浑浊的三亚河水清澈见底,垃圾随处可见的海湾沙滩洁白。“双修”让三亚又恢复了以往的魅力。
同样,海口也在积极探索城市转型发展的支点,以“双创”行动掀起了一场城市的“自我革命”,投入资金改造老旧城区,抓好城乡环境卫生治理、拆除违法建筑以及开展黑臭水体治理……短短一年多时间,整座城市面貌变得洁净有序,干部作风也更加接地气。
“要不是‘双创’,我们还在大同里的铁皮屋里做生意,那冬冷夏热的,环境特别不好。”“双创”让在海口从事服装加工20多年的林秀珍从铁皮屋搬迁到了商场,商场人气旺盛,林秀珍的生意也比以往红火了。
打破市县行政区划藩篱
城镇化建设全省一盘棋
今年1月12日,海南铺前跨海大桥主塔基础完工,整个工程顺利跨过了最关键的一步。铺前大桥是连接文昌木兰湾规划区与海口江东组团的关键节点工程,对我省推进“海澄文”一体化发展,提升国际旅游岛国际化水平都有着重大战略意义。
在海口的西侧,马村港区的三期建设如火如荼。马村港区是支撑海口作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主要港区,将承担海口港主要货物运输功能,并将逐步发展成为海口港的核心港区。
马村港区的建设给周边的乡镇和村庄带来了变化和期盼。老城镇,借助马村港建设,周边开发了不少新楼盘,从老城经济开发区到海口的道路和公交线路也早已经开通,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家,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
“以往都是去深圳、广州打工,现在回家后,开发区和港口都有企业招聘,找工作已经不是难事。”马村村民马伟明2015年从深圳回家过年后,应聘到开发区的一家企业当保安,再也不用离家外出打工了。
多年的发展实践中,我省各市县由于规划不统一,出现了产业重复、职能交叉、资源浪费等问题,省委省政府逐渐意识到必须要把全省当做“一盘棋”来下,做好各项规划的统筹衔接,协调全省发展。
在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海南借助国际旅游岛、全域旅游、多规合一试点等国家政策红利,又自我探索了“海澄文一体化”、“大三亚”旅游圈等本地发展之路,以实现土地、产业、生态保护等规划的协调统一,打破市县行政区划和利益藩篱,促进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同时,海南作为全国首个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的省份,将逐步构建起省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特色产业小镇四级城镇结构,形成以海口、三亚为省域中心城市,以儋州、琼海为区域中心城市,以县城镇及特色产业小镇为重点,以旅游度假区、产业园区为补充的具有海南特色的城镇体系。(本报海口4月18日讯)
相关报道》》》
综述| 海南“百千工程”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提质升级
特写| 琼海市北仍村发挥资源优势 村民回乡乐享“旅游饭”
咱们这5年| 三亚打造青田黎族风情小镇:山海“桃源”补短板聚产业
现场| 文昌好圣村:航天游 促小村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