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25代土司杨爱,给逝去爱女立碑撰文为“孝父”
文史专家解读:“孝”是博爱
墓碑拓片。
“子女给父母立碑撰文,才称为孝男孝女,但在500多年前,播州25代土司杨爱给逝去爱女立碑撰文为‘孝父’。”4月8日,遵义海龙囤文史专家赵光强约见记者称,他对3年前出土的这块碑进行研究得出,古时的“孝”,不仅是子女对长辈孝敬、尊重,也包含长辈对小辈博爱之意。
2014年,贵州省考古专家在遵义汇川区高坪镇在播州15代土司杨文墓葬南侧200米处,发掘出一块墓石碑,此块墓石碑长约1米、宽0.4米,墓碑主体撰文为“明故仲女恭人杨氏之墓”。右边小字体是立此墓石碑的时间“大明正德元年(即1505年)”。左边小字体显示为“孝父杨爱立石牌”。
赵光强称,通过此墓碑可分析出,墓葬主人是一名女性,死于明代,立此墓碑石是父亲,“仲女”即表示是这名女子在兄弟姐妹中排老二或是第二个女儿。同时从“恭人”透露出此墓主人已出嫁,丈夫是朝廷四品官员。
杨爱出生于1464年,他10岁时,就世袭父亲杨辉出任播州土司职务,在位时间23年,播州25代土司,经推算,杨爱41岁那年7月,此女虽然出嫁,但父亲依然视她为掌上明珠一样的疼爱。
据播州杨氏家族副族长杨国海告诉记者,在《杨氏家谱》上,只记载杨爱的儿子叫杨斌,但他有多少个女儿、名字叫啥却均没记载。
赵光强称,按当今对“孝”字理解是子女对父母恭敬顺,当父母去世后,所以立碑撰文为孝男孝女,在这块出土石碑上,父亲给去世爱女立墓石碑,反称为“孝父”,看似有点不符合传统文化的理念。
“播州历代土司,均饱读群书,是有学之士,怎么会弄出这样的碑文?”赵光强说,为了解开这个问题,他去遵义图书馆翻阅相关字解资料、弄清播州世袭29代土司的情况以及各所处各朝代文化等。
赵光强解释称,从舜帝起,便倡导“德”、“孝”文化,其中的“孝”包含几层意思,家庭和睦;忠君爱国;修身举善。经历几千年传承和发展,明代时,已变成“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认为“孝”是美德之首,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更是治国之道。可见,当时“孝”文化传承发展,成为广义“孝”,协调着君臣、父子、社会关系等井井有条、和谐共生,由此得出,此时孝文化不仅包括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孝敬、尊重,也包含长辈对小辈或子女的博爱,这也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由于出土此块墓石碑对中国德孝文化发展有着重大研究价值,目前,贵州考古所对此块古碑已妥善归藏。(记者姚强 来源:贵州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