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在贵阳工务段的清朝末年制造的钢轨。)
近日,一根制造于清朝年间的钢轨近日在贵阳工务段管内一条专用线上被发现。
这根钢轨为P43(每米43公斤),钢轨的侧轨面上清晰地铸刻着一排文字:“1902汉阳铁厂造。”字体为繁体。从制造出厂至今,已经在线路上服役了115年。但它看上去依然光泽如新,除了一些铁锈,看不出百年岁月的痕迹。
据介绍,贵阳工务段职工近期在对管内一条铁路粮食专用线(贵阳境内)进行钢轨保养更换作业中发现,当中一根被更换的钢轨显得格外与众不同,经仔细查看发现上书“1902汉阳铁厂造”字样。随后,经专家鉴定,该条已服役了115年的钢轨为清朝光绪年间所产。
史料记载,抗日战争期间,为了打通西南大后方连结东南亚的国际通道,将世界各国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军用物资运到前线,国民党政府决定修建黔桂铁路。
1938年,抗战重心转移到西南,急需修建一条西南大动脉黔桂铁路(贵阳至柳州),与建设中的湘桂铁路相衔接,以取得海外补给、开发西南地区的经济。
抗战中期,桂越、滇越运输线相继中断,全国抗战进入艰难时期,筑路工程得不到海外材料设备供应,完全依靠自力更生。筑路所需钢轨的来源有:移用湘桂铁路南镇段的材料100公里、拆移南浔铁路100公里、拆长沙附近铁路35公里、拆粤汉铁路南段50公里、在湘桂铁路中拆存车线及岔道的多余钢轨。这些钢轨重量不同、长短不一,配件也不标准。正是在那个时候,这批“汉阳造”钢轨辗转来到了贵州的黔桂铁路线上。
据了解,钢轨经历了百年发展,其型号也经历了P38、P43、P50、P60、P75的变迁。钢轨越重,承载能力越大,线路越平稳。这根P43钢轨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当时铸造钢轨的水平之高,也见证了中国铁路百年发展的历程。(作者:黎玉松 苗国强 来源:贵州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