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重庆 » 正文

全球报道:重庆用科技新手段防治地质灾害、给土地做"体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4-22  来源:重庆新闻网
核心提示:22日是第48个“世界地球日”,国土资源部确定今年地球日的活动主题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讲好我们的地球故

22日是第48个“世界地球日”,国土资源部确定今年地球日的活动主题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在重庆的国土故事中,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运用令人印象深刻。

保护国土:大数据应急指挥系统成“大功臣”

3月16日上午6时左右,重庆巫山县当阳乡里河村龙洞电站旁,群测群防员聂兴华发现危岩垮塌险情,立即报告当阳乡片区负责人李正军,李正军迅即赶往现场,组织村干部撤离受威胁群众44人。

32分钟后,“轰隆隆”一声巨响,山体岩石果然发生了垮塌。据估算,垮塌方量约500方,共损毁一户房屋、龙洞电站电线以及一户人家猪圈,因监测预警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这起成功应急处置案例不是个案,记者从重庆市国土房管局获悉,从1月1日至4月14日,我市共发生地质灾害灾险情27起,其中,在已有群测群防系统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发生灾险情4起,成功处置了巫山县巫峡镇西坪村白杨湾1起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城口县蓼子乡桃园社区1起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和20起小型地质灾害灾险情,紧急撤离群众383人。

这一成绩的背后,有一位高科技大“功臣”——去年建成投用的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

记者在现场看到,指挥中心分区有一个由8块1080P高清DLP屏组成的大屏展示区、一个由四台60寸电视组成的常态化管理指标监管区、8台控制电脑组成的中心控制区、一个召开视频会议与应急会商区、一个普通数据机房和一个涉密数据区、一个三维全息投影超宽屏展示区以及四间指挥中心人员办公室。

据应急指挥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指挥中心主要有5大功能: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三维空间展示、地质灾害防治大数据管理、地质灾害精细化气象预警预报、地质灾害日常管理功能、地质灾害应急调度与处置,实现了值守、信息报送、会商、调度处置“四项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地质灾害防治大数据管理,实现了全市40个区县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全覆盖,470余名驻守地质队员派驻区县,一百多个专业监测站设有高清摄像头,实现了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员、片区负责人、专业驻守人员、监测站的“四重”网格化管理体系。

此前,国土部地质环境司有关负责人在考察该应急指挥中心时,也对重庆的做法表达了高度赞许,他指出,重庆在监测、预警和防治地质灾害方面的科技创新,在全国国土系统中都走在了前列,值得推广。

土地“体检”:“3S技术”科技手段摸清家底

1353 平方千米的富硒土地、1219平方千米足硒土地、2442平方千米可安全利用土地——这是一份来自南川区的土地“体检报告”。

这份“体检报告”出炉后,南川区政府专门设立了富硒土壤及其应用宣传小组,还同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重庆土地质量地质调查重点实验室签订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初步确定了几块典型的富硒农业开发基地,并邀请相应开发商进行开发。

记者从市国土房管局获悉,2003—2016年,共调查土地总面积5.02万平方千米,占我市全境的60.9%,其中调查耕地2740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74.92%。

据介绍,本次土地质量地质调查以生态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采用“3S技术”,通过对1:25万土地质量地质调查采集的2万多件土、水、生物等样品的54种元素指标进行高精度测试,获得了100多万个数据,并据此对我市土地的地球化学总体状况形成了初步认识和基本判断,发现了一批富含有益微量元素的特色土地资源,共发现5424平方千米的富硒土地,主要成片分布在南川-綦江一带和秀山地区。根据对已完成调查区的研究发现我市富硒土地分布规律,预计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将有约7300平方千米富硒土地分布。

岩溶找水:改良工艺研制新设备解决2万人饮水问题

“吃水不忘挖井人,你们的义举,我们永生不忘。”去年底,市国土房管局收到一封秀山县太阳村太阳小学的感谢信。原来,该局开展的岩溶找水项目为师生们解决了饮水难题。

缺水曾经是太阳小学全体师生面临的一个大难题,因受地理环境制约,以前必须到3公里外的一处堰塘打水。堰塘地势较低,一遇到下雨,稻田里的污水就会流入池子。如果天旱,堰塘枯竭,还得到更远的地方找水。

在渝东南岩溶区,像太阳小学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生态环境脆弱,地下水资源开发难度大,人畜用水困难,群众因水致贫,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

为攻克岩溶地区找水难题,市国土房管局要求下属单位208地质队成立岩溶地区找水课题组,充分利用科技创新,从地质调查技术、钻探施工工艺及供水模式上进行改良。

在前期的地质调查中,课题组创新调查手段,将传统手段融入3G 技术,采用先进的自然电场法、激电中梯法、激电测深法、高密度电法、连续电磁剖面法、井地电法等物探手段,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异常特征,判断地下水的位置和埋深,精确定位岩溶地下水钻探孔位。

在钻探施工中,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高风压潜孔锤钻井工艺,通过野外实践,课题组的正高级工程师任良治在钻探工艺上不断改良,自行研制出“潜孔冲击锥”,该钻具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克服了以往遇溶洞就无法钻进的困难,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应用新设备和新工艺,钻探施工打井大约1-2天就能完成一口井,且成井率提高到85%。

2016年,课题组圆满完成秀山岩溶缺水区地下水供水示范项目,成井24口,总涌水量2972.36立方米/天,为缺水区2万多名老百姓提供了丰富、健康、可靠的地下水水资源。(首席记者 佘振芳)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