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4月23日讯 青岛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将迎来大提升。记者从青岛市政府新闻办21日举行的有关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和《青岛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将于近日发布试行。两文件更新完善了城市规划配套标准,突出体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将助力青岛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建设。
教育设施配套上,各项配套指标结合了二孩政策带来的影响,进行充分研究,能够满足我市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城市发展需求,同时,“鼓励老城区中的办公用地、一类工业用地转为教育设施用地”,为我市教育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提供空间。“中小学最低建筑规模应选用省办学标准中的最高标准”,为我市学校建设高水准“素质教育专用教室”创造条件。
规定新建教育设施的用地标准,应确保达到省标较高标准,力争达到最高标准;老城区就地改造的教育设施,有条件的应结合周边用地统筹规划,确保教育设施用地标准不降低。用地条件受限的,应确保建筑面积达到标准要求,并控制好班数和班额。
完善特殊教育学校配套内容,增加了盲校、孤独症学校等配套内容。如针对特殊儿童特点,规定培智学校每班规模不宜超过8人,孤独症学校每班规模不宜超过6人。
针对学校停车难及周边道路因接送学生而带来的交通拥堵问题,适当提高了新建学校停车指标,小学“按每百学生增加5个临时停车位配套”。
医疗设施配套上,在老城区综合医院的配套基本符合需求的情况下,新城区配套增加了“综合医院”和“急救分中心”(区级配套项目)。“综合医院”设置规模一般为500-900床以内,介于市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急救分中心”主要功能为入院前急救和各种紧急医疗救治,可独立设置或依托医疗机构设置,是对城市医疗救治体系的完善和提高。
根据“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改革方向,在社区级配套管理中,引导增加社区卫生站点数量和布局密度,使医疗服务更加贴近居民,增强保障能力。
老年人设施配套上,紧密结合我市老龄化社会发展现实,对老年人服务设施配建补充了“千人指标”或“服务范围”,确保按人口指标配足老年人服务设施。
完善老年人设施配套项目,贯彻“医养结合”理念,增加了“医养中心”(区级配套项目),以及“日间照料中心”(社区级配套项目),提升老年人医疗保障服务功能与水平。
文化设施配套上,顺应文化设施“功能智慧化”发展趋势,在街道综合文化站和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里增加“数字文化服务、电子阅览室”等配套功能与内容。
为推进文明青岛、特色青岛建设,在区级的文化馆增加了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配套功能要求,在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增加了历史展示区域的配套功能。
提高规划新建的区级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的建设规模标准,如区级图书馆建筑面积标准由原来的4500-7500平方米增加至5500-16000平方米,以适应我市人口增长及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
体育设施配套上,增设“体育公园(区级)、街道公园(街道级)、社区游园(社区级)”等配套项目,增加了各级体育设施复合功能,为相关部门、机构建设各种球类、健身及儿童、老年人活动设施提供场地条件。
商业设施配套上,为适应电商发展,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物流服务设施,增设公共配送中心,提供集中仓储、协同配送功能。增设末端配送设施,如快递分拣、快递投放终端等。为保障居民日常基本生活需求,将社区农贸市场设置为必配项目;在商业金融服务设施中,特别明确了果蔬店、便利店、早点店、药店、理发店、金融服务网点等必备性业态,及书店、文化娱乐、日用杂品店等选择性业态。
便民设施配套上,为创造便捷的生活环境,参考借鉴上海、杭州等城市经验,在《技术规定》和《配套标准》修编中,专题研究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配套标准体系,即从居住地出发,在15分钟时间内,到达相关社区基本服务设施场所。
对涉及居住社区的控规编制,提出控制规定:“应引导创造类型多样、环境宜人、生活便利的居住区,不应规划大尺度的封闭式住宅区”。
停车设施配套上,补充了办公、商业、医疗、教育、文体、公园、交通枢纽、工业仓储等8类建筑类型的停车配套指标,使各类型建设项目的停车配套标准都有据可循。
适当提高居住、办公、教育等停车热点建筑类型的停车位配套标准,如户居住建筑面积≤90平方米的,停车标准下限由原来的0.5车位/户,提高到1车位/户。
新闻链接:对道路断面做创新性设计服务绿色出行
发布会上,姜德志还围绕“共享单车”和山体保护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共享单车”风靡岛城,在城市规划中,会考虑增设自行车专用道吗?
答:青岛老城区路网较密,新区道路断面则比较宽。按照中央“窄马路、密路网”要求,市规划局正在不断优化青岛的路网体系。自行车道在过去的道路断面中是以非机动车道形式出现的,由于青岛起伏的地貌特征,市民出行时主要以公交为主,自行车使用较少,非机动车道在实践中就成了公交专用道。随着市民对绿色出行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市规划局将对道路断面做创新性设计,为绿色出行创造有利的条件。
问:青岛城市建设顺应地形,依山就势。山体是城市风貌特色的关键要素,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提出,“按照不超过山体海拔高度三分之二的原则,确定山体周边建筑高度控制线,山体周边区域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的屋脊线海拔高度不得突破高度控制线”,市规划局是如何落实的?
答:根据前期调研,在青岛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市规划局初步拟定了40余座山体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包括浮山、老虎山、太平山、观象山、小珠山等。计划控制山体保护范围、控制山体周边建筑高度、控制观山视点和景观通廊。相关研究内容将纳入正在编制的《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规划》中,保证城市空间显山、透绿、透海,塑造个性鲜明、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特色。(来源:青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