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腊梅千朵花,一盏红灯照万家,穷人救星共产党,恩情赛过亲爹妈……”隆隆炮声中,彭德怀等军事将领声嘶力竭的呐喊声不绝于耳,枪林弹雨里,红军战士英勇地冲锋陷阵、惨烈地倒在血泊中。血与火的背景里,林裁缝,这个普通的红军战士用沧桑的嗓音“扯”出这首饱含深情的客家民歌,再苦再难,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怀无处不在……三天来,从省会石家庄到革命圣地西柏坡,从部队院校到省内高校,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血战湘江》的展映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观影高潮。导演陈力和片中毛泽东的扮演者王霙、林裁缝的扮演者孙维民、陈树湘的扮演者保剑锋等一众主创在每一次放映结束后都会和现场观众互动。一次又一次,掌声雷动;一遍又一遍敬礼、鞠躬,台下的提问者带着尚未干透的泪水,台上的回答者声音里也往往带了哽咽。他们用激情和热血鼓舞了观众,又被观众的回应所深深鼓舞。
电影《血战湘江》的导演陈力。
陈力:要真不要炫
“一路走来,观众给这部片子最多的评语就是震撼惨烈、热血沸腾,说这种纯爷们的感觉很难相信是出自一个女导演之手。说实话,在拍摄的时候,我真的完全忘了自己的性别,脑子里反复闪着一个词‘血性’!”快言快语的陈力对于能给家乡父老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感到十分激动。
很多人会情不自禁地拿《血战湘江》和前段时间大热的好莱坞大片《血战钢锯岭》做对比,认为二者带来的强烈震撼感难分伯仲,陈力却说其实真的区别很大。“钢锯岭表达的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一个人的‘帅和酷’——不拿枪解救了那么多人。但是我们要表达的是一个国家的信仰、一个党的信仰,一个军队的信仰,是更为珍贵的集体英雄主义。”
虽然拍了很多大受欢迎的主旋律影片,可拍摄这种史诗性战争题材影片对陈力而言还是首次尝试,“这不是简单地去再现历史片断,要真实也要好看,如何借助艺术的手法来表达这个片子的主题是关键。”陈力表示,这部影片的节奏和其他任何类似题材不一样,要快,要拍出无处不在的紧迫感,才能体现出血战湘江的急和难。“但又不能始终让观众沉浸在压抑急促的气氛中,怎样能做到既有紧迫感,又有张有弛,还不能离开这个大的战争背景,提着一口气运到最后,真的很难。说句心里话,我‘压力山大’。”
陈力说,从“做戏”之初,她就决心给观众看真功夫,“我们不想投几个亿来让观众数明星。不希望请一堆自带粉丝和票房效应的这个人来一下,那个人来一下,更不要助理一堆要求层出不穷的‘小鲜肉’。呈现这些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找到合适的演员最重要。比如说保剑锋,他没有拍过战争题材,可是你看镜头中他的每一个眼神、哑着嗓子的每一句嘶吼都是真切的,他的脸上总是黑黝黝的,那并不是化的妆,在硝烟里穿行,很自然就是这样的状态。”
一部史诗大片,没有3D,没有特技,没有一切“应该”有的酷、炫、技巧,每一个大的场面都需要精密的计算和烟火师几个小时的布点,拍摄现场真跟战场一样,拍爆炸戏的时候,连遮阳篷都曾经被掀翻……“不要绿幕、不要合成,就是要来真的,所以演员们每一次拍摄都特别珍惜,觉得布景布点太不容易,而我,却没有以往拍大场面的兴奋感,每一次轰隆声响起,我都觉得心里痛得缩做一团,在那段历史里这就是千万战友的流血和牺牲。所以,我一定要拍好这部片子,才不辜负他们的付出。”
相对于很多大片习惯使用摇晃的镜头来表达激烈的场面,陈力更喜欢安安静静地把镜头“扔”在那里,越稳越好,“我更追求隆重感,就是那种平静中的力量,像油画,像雕像,浓重热烈,好像一本大书,你只要把这一页一翻开,‘啪’一段历史就在你眼前了”。
“陈导,这电影就俩字‘过瘾’,向您致敬!”放映结束,一个年轻人跑过来,冲陈力深鞠一躬。陈力笑得很开心,“这一路巡展下来,这话都记不清第几次听到了。总有人说战争片、主旋律都是给那些能坐得住的,上了年纪的人看的,我却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影院,走进历史。这次很多年轻的学生和官兵跟我说‘特好看,特喜欢’的时候,我的激动无以言表,感觉终于给主旋律电影找到了一个突破的口子。电影是属于年轻人的,听到他们的心声和建议,我会更坚信自己的付出的价值,更坚定创作的信心。”
王霙在电影《血战湘江》中扮演毛泽东。
王霙:最“接地气”的毛主席
“对于影片而言,导演希望有所创新,给观众一个崭新的毛主席形象。对于我来说,每次扮演毛主席,自己也要有突破。”在《血战湘江》中扮演毛泽东的王霙说,为了呈现给观众一个与众不同的毛主席形象,陈力导演要求对毛主席的角色塑造从零开始,要当之前没演过这个角色。“所以这部戏也是我新的起跑线。”
“只有真实的艺术形象才最能打动人。”王霙认为,《血战湘江》中毛主席的形象之所以让观众印象深刻,关键在于人物的真实。影片中的毛泽东是心怀天下、爱民如子的毛主席,同时也是忍辱负重、充满无奈的毛主席,还是一个接地气、有血性、鲜活的毛主席。
为了演好湘江战役时期的毛主席形象,王霙在电影拍摄之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包括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观看影视资料,真正深入历史深处,用心去感受毛泽东在当时的心境。王霙说,自己演了60多次毛主席,这部戏是导演抠戏抠得最认真的,姿态、形体甚至说话的逻辑重音陈导都会注意到,比如毛主席拄着拐杖走路的戏曾反反复复拍了很多次才通过。
“一个演员,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感。”谈及电影上映的意义,王霙表示,“《血战湘江》是长征精神、革命精神的传承,这也是电影的价值所在。”
孙维民在电影《血战湘江》中扮演林裁缝。
孙维民:从加法到减法
他是电视剧《海棠依旧》里神形兼备的“周总理”,是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里鞠躬尽瘁的“周总理”。然而这次,他穿着满是补丁的旧军装,背着装缝纫机的大木箱子,满面风霜却又意气风发地走在红军战士中,一点也不会觉得跳戏,因为他实在是太像了。当毛主席让他唱起客家小调的时候,当他冲过去给儿子当“枪托”的时候。一个长征路上最鲜活的老红军形象,一下子“戳”在了观众面前。
从“总理”到小人物,说起表演感受,孙维民笑言,“作为一个演员应该演谁像谁,而不是像谁演谁。作为‘总理专业户’,在以往很多时候我都是在做加法,从查到的史实资料里,从每一个小细节上,去模仿总理。而这次却一定要做减法,把程式化的总理的步态神情全忘掉。要特别松弛、自然,去打造一个非常有信仰,又非常接地气的老红军。”
“林德水是个老裁缝,他从古田一路跟着毛主席,红军的衣服都是他和缝纫组的同志们一针一线缝制的,所以他对这支队伍有着更特殊的感情,三个儿子都相继牺牲了,依然坚持让四儿子也来当红军,他不忘初心,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仰。这部电影让我们每一个参演的人都激动、震撼。我们在创作之前,陈导就邀请老红军、老战士来给我们讲曾经的峥嵘岁月,所以在拍摄中我们始终带着对革命先烈的敬畏和怀念。”
孙维民认为,“作为艺术工作者,坚持和操守最重要,始终应该用真心和真情创作。影视创作一定不能只追求票房,而是应该注重如何引导观众,让他们明晰对错、追怀先烈、了解最真实的历史。”
保剑锋在电影《血战湘江》中扮演红军第34师师长陈树湘。
保剑锋:角色带我穿越历史
“非常感谢这个角色,带我‘穿越’到另外一个时代,亲眼目睹一段历史,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陈树湘这样一个红军战士,这样一个舍生忘死的红军师长,在他人生中最后的三四天是怎样度过的。”青年演员保剑锋在《血战湘江》中饰演红军第34师师长陈树湘,他努力打造了一个机智骁勇、宁死不屈的英雄。
与以往塑造的角色不同,保剑锋首次在荧屏上挑战“硬汉”形象。在湘江战役中,陈树湘率领全师与敌人展开殊死激战,最后,部队弹尽粮绝,陈树湘伤重被俘。在押送途中,他绞断自己的肠子,慷慨就义,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年仅29岁。对于能够出演这样一个角色,保剑锋认为自己非常幸运。“革命的热情以及对于信仰的忠诚,是陈树湘这个角色的灵魂。作为一个演员,一辈子可以演很多个角色,但这样的体验是很难得的。”
“这是我拍过的最较真、最辛苦的一部戏。”保剑锋坦言,拍摄过程可以用“惨烈”二字来形容。演员每天要在逼真的战争环境中奔跑、厮杀,非常辛苦,也非常危险。这无论是对体能,还是对演员心理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在保剑锋看来,“《血战湘江》的上映,会引起很多观众对那段峥嵘岁月的回忆,也会刺激更多的创作者们,去重新思考如何拍摄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怎样去表现那些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事件、时刻。”(记者韩莉 实习生卢旭东、孙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