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翌创立了英语口语学习软件“流利说”。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其中2016年回国43.25万人,十八大以来5年回国人数占70%,出国留学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的留学人员比例由2012年的72.38%增长到2016年的82.23%,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已经形成。
随着上海人才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上海人才总量和高层次人才数量不断提升。目前,来沪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已达14万余人,留学人员在沪创办企业4900余家,注册资金超过7亿美元。
我国对海外人才强大的“人才磁铁”效应为何会显现?上海如何进一步实现引才聚才,用好“海归”这笔独特的财富?记者走访了两位在上海创业、工作的“海归”,试图从他们的经历中寻找答案。
王翌离职谷歌回国创业
“这些年没有一秒钟后悔回国”
当年高考杭州理科状元、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硕士、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博士、谷歌公司总部产品经理,2011年走出硅谷前,王翌的每一项履历都光鲜亮丽。距离他乘上回国的航班,已过去6年。“人生就像冲浪,要看准‘大势’。这些年里,我没有一秒钟后悔回国!”
他对这个“大势”的解释很直白:中国的机会太好了。
在他看来,美国许多行业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而中国是一个仍在飞速发展中的国家,不少行业的“水位”仍不高,这恰恰为创业提供了巨大空间。
博士快毕业时,导师推荐王翌去康奈尔大学任教。“一辈子临了只能回忆发表多少论文、被引用多少次,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东西。”当时的王翌,早已因为他在普林斯顿大学修读的一门“高科技创业”课程,而在心中埋下了创业的种子。
正因如此,作为当年唯一入选的中国人,王翌放弃了麦肯锡咨询顾问的聘书,转投谷歌产品经理的职位。在他看来,这份工作能为日后创业打下坚实基础。进入谷歌工作,自然是万里挑一,收入也很可观,王翌很快就买了房和车,“当时打算在美国工作四五年再回国”。
不过国内的科技发展大潮一浪高过一浪,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远在大洋彼岸的王翌心动了。回国后,经过一段时间摸索与思考,他从朋友们身上找到灵感——不少人为了提高英语听说水平,报名参加费用高昂的培训班,但行业内朋友告诉他,两年的课程,有一半人上了一年就不再参加了。
看到这个商机,王翌创立了英语口语学习软件“流利说”,采用游戏闯关和打分模式,让用户轻松愉快练习口语。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学习英语的氛围浓厚,为企业成长壮大提供了优质土壤;相关部门的高效服务,也使他免除了不少后顾之忧。
2013年5月,上海流利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复旦科技园注册成立。王翌的本科同窗好友顾晶,此前也成功在杨浦创业,根据该区扶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3310”计划,顾晶拿到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同他一样,王翌也申请到“3310”计划的A类扶持待遇:有两个孩子的他,住进三室一厅人才公寓,月租金仅2000元,就医也有了“绿色通道”。2015年,他入选中央“千人计划”。杨浦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还经常告知各种政策信息,定期举办论坛。
2013年末,“流利说”App被苹果公司评为年度中国区“AppStore精华”。现在,公司从初创时8个人的小团队,发展为超过400人的大企业,注册用户量超过4200万。“虽然当初和我一起出国的同学、朋友们,还有不少留在国外,但不少人已经嗅到国内的商机。我相信,回国的人会越来越多。”
虞晶怡留美17年后选择回国
“可能是一辈子只有一次的机会”
“半年就做出这么多成果,你们这个团队不得了。”在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的虚拟现实与视觉计算中心,来访客人正在该中心主任虞晶怡教授的指导下,体验实验室的成果。这是一套虚拟购物系统,戴上VR(虚拟现实)头盔,体验者仿佛置身一间真实店铺,面前放置着各种名牌包包,伸手能“拎”起一件仔细端详。这位客人赞不绝口:“真想把这个LV给我媳妇带回去啊!”
这项虚拟购物的VR电商平台成果,已在去年阿里的“双11”活动中成为现实,接下来,还将寻求更广泛的应用。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虚拟交互展览、中共一大会址虚拟展厅,还有广州医学院的3D光场全视角胸内腔手术……该中心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很多领域带来了革命。实验室许多设备,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教学科研和转移转化环境,正是虞晶怡所看重的。
“这可能是一辈子只有一次的机会。”在美国求学、任教17年的虞晶怡,谈到回国决定时,这样说道。
199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的虞晶怡前往美国,进入加州理工学院,这是他心目中该学科的顶级殿堂:“当时想法很简单,觉得美国是世界上最能创新的国家,想去看看是什么样的。”两年后,他获得应用数学、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三个学士学位。
2005年,他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与电子工程博士学位,80%同学都去了华尔街,出身教育世家的虞晶怡却对教书和科研感兴趣,得到了特拉华大学助理教授的工作,在那里一待就是10年。其间,他先后获评终身副教授、终身教授,并于2008年和2009年分别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杰出青年奖和美国空军研究院的杰出青年奖,获得10项美国发明专利。
事业顺风顺水的他,不忘关注祖国。中国的飞速发展让虞晶怡思考,是不是到了调转船头的时候。在他看来,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时机成熟了,“中国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并逐渐在全球化中承担着重要角色;领导人高瞻远瞩,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总之,发展机会非常好。”
2013年成立的位于浦东张江的上海科技大学向他抛来橄榄枝,2015年9月,他加入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担任全职教授。
“上海的科创中心建设,以及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良好氛围,都为人才发展提供了优质环境。”上海科技大学人力资源处处长江舸介绍,该校一直以高标准指导人才引进工作,目前全校135名已聘全职常任教授包括中国人、外籍华人和外国人,几乎都有海外教育或者工作背景。为鼓励教授们在潜心教学的同时积极创新、服务社会,该校积极为科研人员搭建平台,对接社会,并实施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政策,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虞晶怡就是众多受益者之一。去年5月,他创办了叠境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业务包括360°光场视频的捕捉和VR内容生成,360°3D VR 视频直播,3D物体和人物扫描生成模型及其相关内容制作等,直接与虚拟现实、视觉计算中心的成果对接。据介绍,不少技术都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现在说起VR、AR(增强现实),不少人也许说不出具体门道,但肯定都知道有这么个玩意儿了。”虞晶怡说,中国人非常乐于接受新事物,对科技也很感兴趣,同时,中国互联网平台的飞速发展,使信息能够很快传播,这些给虚拟现实的研究和产业化营造了绝佳氛围。“我在美国上学时,VR在美国发展就有一些年头了,但我最近回去,发现仍有相当数量的人不知VR为何物,甚至许多学者都不了解。”
前两天,虞晶怡刚刚参加了一次学院师资招聘面试,该轮面试通过的四个助理教授,个个来自世界顶尖大学,如哥伦比亚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现在国外毕业的博士们,眼光都不一样了,他们看到中国的大好机会和广阔前景,都有意愿回国。我们的招聘竞争一直非常激烈。”
机会,留学人才回国的重要因素
据了解,不少回国留学人员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在上海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归国潮”的形成,是长期以来重视人才工作、实施人才战略、推动人才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机遇、制度和环境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中国机遇”为世界创造更多机遇
“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机会。”和虞晶怡类似的表述,王翌说过、顾晶说过,江舸也说过。在许多留学人才看来,机会,是决定回国与否的重要因素。
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怿认为,“中国机遇”为世界创造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和增长机遇,也为吸引、集聚海外优秀人才提供了持续动力; 与此同时,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代表的新一轮力度更大、涉及面更广、影响更深远的调整和发展,为吸引集聚高端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空间和舞台。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的《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国内整体经济前景好,政治稳定”紧跟“情感与文化因素”,位居回国就业首要考虑因素的第二位。此外,“国外形势不利于外国学生就业”“国内的社会网络关系较好”“国家针对海归的政策有吸引力”等因素,也是留学生选择回国的重要原因。
机遇需要制度的保障,要让海外人才“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推进政策和制度创新必不可少。近年来,上海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建设,牢牢抓住上海自贸试验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有利契机,以政策和制度创新为重要抓手,不断优化人才综合环境,实现了留学人员工作较好较快发展。
海归回流将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
在建设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和宜居、幸福的生活工作环境方面,我国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以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成为跨国公司研发机构集聚地、创新创业发展的策源地,这些都为留学人才回“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目前,上海已建设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试验室、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等12家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以及11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其中张江、嘉定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示范基地。
近年来,紧密围绕大型客机项目、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洋山深水港建设、生物医药研发等一大批国家和上海的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的平台,上海也在大力引进和培养承担科技攻关、技术研发的高层次留学人员,为他们发挥才能创造条件。
汪怿表示,从发展的视角来看,海归回流将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将呈现“大众化、年轻化、多样化”的趋势;应当用好这笔独特的战略财富,让在海外取得“真经”的优秀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据上海市外国专家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上海将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完善留学人员政策体系,努力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海外人才政策,不断优化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综合环境,努力使上海成为留学人才汇聚之地、培养之地、事业成长之地、价值实现之地。
对话
回,还是不回?留学生这样说
前些日子,有两篇关于留学生的报道引发热议,也刺痛了不少人。
一则是《花400万留学8年,海归后月薪仅万元》,另一则是《父母卖掉房子花百万送独生女留学,女儿嫁老外父母崩溃》。从标题就可以读出,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出国留学之后是应该可以“回本”的。
近年来,留学正从“精英留学”向“大众留学”转变,从“公费留学”向“自费留学”转变,今日留学与往日相较已大有不同。不过,越来越多的机遇、不断优化的体制机制,正为优秀的海归人才搭建更多元、更广阔的舞台。
而正在海外读书的留学生们,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
魏杰:高考后我选择去法国读本科,因为费用比较低,毕业后的预期收入也比较可观。当时想赚两年钱就回国,毕竟法国近几年治安状况并不乐观。
国内发展快,在职场也不会有种族歧视,职业发展前景可能更好。另外国内吃得好、玩的多、朋友多,还有淘宝以及无处不在的外卖,生活相对方便些。
刘璐:在上海念完大学后,我就来到澳洲读硕士。我父母可能更希望我在国外吧,因为国外环境相对来说更好一些,人际关系也简单一些。但是,我又舍不得离开父母独自在国外生活,其实这是两难的选择。
徐聪:我在纽约大学读计算机硕士,前阵子去面试了亚马逊和脸书,都已经被录用,所以很有可能就不回国了。
我们专业大约70%的人都留在这里,找到工作的基本都会选择暂时留在美国,毕竟能有机会进入许多世界知名的公司,比如谷歌、脸书、亚马逊、领英、微软等等,这些经历是非常宝贵的。
至于许多人说的什么收入高之类的,确实如此,但是这里的生活费相对也高啊……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