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家 » 外媒 » 正文

全球报道:中国模式的脱贫经验不应被忽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4-27  来源:环球网
核心提示: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网站4月25日文章,原题:因地制宜——中国给发展专家们的扶贫经验 毫无疑问,中国是本世纪在消除贫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网站4月25日文章,原题:因地制宜——中国给发展专家们的扶贫经验  毫无疑问,中国是本世纪在消除贫困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国家。中国减贫贡献占到了世界减贫成就的3/4。该国仅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就从一个1980年时比孟加拉国和乍得还穷的落后国家蜕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令人十分意外的是,中国的经验对国际消除贫困发展的影响相对微弱。


在去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年会上,众多权威人士和专家们会聚讨论如何终结全球贫困。同往常一样,他们雄心勃勃地发表到2030年消除贫困的联合声明,而声明中对中国的成功经验几乎视而不见。


在政策领域之外,世界知名学府的公共政策学院——如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发展与制度”课程——也很少将中国作为案例纳入教程,除非是作为一种边缘或反常的例子。为什么国际社会不愿或不能汲取中国脱贫的成功经验呢?这是因为存在一种有缺陷的观念,即认为学习某个特定国家意味着必须全盘接受其“模式”。照这种逻辑,如果该模式的某个方面特殊或不行,那么该国的经验就必须被全盘否定。


显而易见,一股脑儿地全盘否定中国的经验是可悲的。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是独一无二的,要汲取中国的经验,选择性的学习或是最佳途径。

外界对于中国往往有一种刻板印象——中央到地方在很多方面都高度一致。实际上,在中国政府内部和社会的基层,往往潜藏着巨大的灵活性和创意。笔者称之为“因地制宜”模式


“因地制宜”扶贫是中央领导与地方灵活性的结合。北京的做法不是巨细靡遗地指示地方官员怎么做,而是引导和鼓励地方官员,根据地方具体情况灵活采用发展方法。在这种因地制宜的环境下,地方官员和企业家渴望使用貌似“错误的”方式启动市场。


不妨回看历史。如今富裕的中国沿海城市以前也是贫困的,他们脱离贫困靠的是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将官员都派出去,像蜜蜂一样四处寻觅投资者。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目标也随之演变:从对投资者来者不拒到只欢迎优质的投资者。显然,这里的经验不是别国应盲目照搬中国的做法。笔者的意思是,贫穷社会必须利用自身的特点启动发展,而不是输入富裕国家的好做法。


在扶贫方面,中国是一个教科书般的案例。当然,其经验不应也不能被全盘复制,就像任何国家(包括美国)的经验不应盲目复制到别处一样。随着各国领导人继续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例子。(作者阮阮·昂,陈俊安译)

原标题:因地制宜——中国的脱贫经验不应被忽视!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