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张掖市推进祁连山生态环保整改纪实
本报记者齐兴福
总投资52.6亿元的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和总投资29.93亿元的《张掖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转四退四增强”治理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工作方案开始编制、矿山探采全部关停、水电设施规范运行、核心区和缓冲区经营性项目全部退出、核心区农牧民启动搬迁……
近期以来,张掖市采取一系列铁腕整改措施,开启了祁连山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生态治理,祁连山也由此将进入“最安静”的时期。
猛药去疴打响环保整改攻坚战
张掖,地处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千百年来,雪水滋润绿洲,绿洲反哺雪山,血水交融的循环,滋养了河西走廊数百万民众繁衍生息,一山一水交相辉映,构建起了我国西部生态的安全屏障。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大自然无序索取加剧,这里的生态警钟频频敲响!
2015年9月,环保部就祁连山生态问题对张掖市政府进行约谈。2016年11月以来,随着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对我省环境保护的督察,祁连山生态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面对问题,张掖市痛定思痛,以壮士断腕、猛药去疴的决心,采取果断措施,分门别类、精准施策,彻底整改生态环保突出问题。
既要积极承担历史责任、偿还历史欠债,还须坚决防止产生新债、加快恢复生态——张掖市发挥市委常委会示范引领作用和市委中心组学习基本平台作用,紧紧围绕中央第七环保督察组反馈、环保部约谈、媒体报道和省委、省政府环保专项督查涉及的有关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认真梳理,分门别类,全面启动“1+8”整改行动方案。
针对清查出的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段179项生态环境问题和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30处人类活动设施点,张掖市各级反复组织“回头看”,领导干部带头深入现场,全方位、拉网式彻底排查,分析原因,确定整改思路。市县两级分别成立“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行动指挥部”,挂图作战,统驭指挥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市里与6个县区和53个部门签订“军令状”,所有问题逐一建立台账,由市县两级干部包抓整改一项,验收一项,销号一项。
严肃执纪问责,层层传导压力。2016年12月至今,因环保问题,全市61名干部被问责,27人被约谈,6人被公安机关拘留。
至今年4月21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段179项问题(其中8项属于农业部中农发山丹马场),由张掖市负责整改的171项已完成整改140项,整改率81.9%,其中环保部约谈45个项目完成整改39项,整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全部停止矿山探采 无死角监控生态水下泄
过去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矿山探采,使得祁连山生态恶化加剧。通过近年来的持续整治,张掖境内祁连山区的矿山探采已从最高峰时的770多家,下降到117家。2015年环保部约谈后,张掖市对排查清理出的117个矿山探采项目进行集中整治,当年年底前,114项处于停工停产状态。中央环保督察后,剩余的3个采矿项目也全面停产。
今年4月14日,祁连山腹地的海潮坝森林公园内,施工人员正在对一处废弃的石灰石矿山山体进行加固治理。施工方告诉记者,山体加固完成后,还要在上面覆土、恢复植被,工作量很大。
“无论难度多大,我们都要将矿山问题整改彻底,祁连山生态再不允许有任何的历史欠账。”张掖市政府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张掖市重点开展关闭退出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到今年4月21日,117个探采矿项目已有93项完成整改任务。目前,祁连山保护区张掖境内已无矿山探采活动。
地处黑河大峡谷之上的龙首二级(西流水)水电站位于肃南县境内。4月13日,记者在这里看到,水电站大坝一侧的引流道正在源源不断地下泄生态水。水电站生态水运行日志上,记录着每一天的生态水检测数据。不远处的机房内,新安装的生态水流量下泄视频监控系统正在实时记录。
针对保护区内水电设施繁多、运行不规范、生态流量下泄不足等环保突出问题,张掖市对保护区内31个水利水电项目进行全面治理、环境修复,垃圾清运、污水处理等设施配套到位。18座水电站全部安装生态流量下泄视频监控设备,24小时不间断记录监控,并建立了环保、水务部门定期巡查制度。
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核心区缓冲区
核心区、缓冲区是祁连山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但由于保护区规划屡次调整等因素,致使一些旅游、水电及生活设施进入保护区。为了更好地保护祁连山生态,张掖对保护区内所有旅游设施均进行停业整顿。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位于核心区、缓冲区内的海潮坝旅游景区彻底关闭退出,七一冰川接待站已拆除了所有临时建筑,并对景区周边进行了恢复。位于缓冲区的寺大隆二级电站全面停工停产,肃南县已作出关闭退出决定,待解决债务等法律纠纷后彻底退出。经过整治,祁连山张掖段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范围内已无任何生产经营活动。
此外,为杜绝游客遗留的垃圾污染环境,今年以来,相关方面对祁连山保护区缓冲区加大监控力度,谢绝无关人员进入。
肃南县牧民王秀花自幼在草原长大,2013年,从牧场搬迁到马蹄乡定居,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祁连山是藏、裕固等少数民族的传统牧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划设后,张掖市大规模实施生态搬迁、牧民定居工程,像王秀花这样生活在祁连山核心区、缓冲区范围内的牧民已从18000多人下降到2213人。
今年以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祁连山核心区、缓冲区内人为活动对生态的破坏,张掖启动了农牧民异地搬迁工作,目前入户摸底调查工作已完成,搬迁方案已制定,包括生态补偿、牧民安置、舍饲建设在内的各项工作已全面展开。记者从张掖市政府了解到,今年年内,核心区范围内的149户、484名农牧民有望全部迁出。
健全机制打出环保整改“组合拳”
环境整治,不能一阵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关键。在此次整改中,张掖市标本兼治,用一整套的环保“组合拳”,探索环境保护新思路、新办法。
市里建立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联动保护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初步解决了各职能部门之间适用法律政策依据不同、范围职责交叉或缺失、信息不对称、执纪执法合力不强等问题。
张掖市制定了《张掖市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建立《张掖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地方、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制定《张掖市环境保护巡察方案》,明确环保工作巡察方式、巡察步骤和巡察内容。
此外,总投资52.6亿元的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和总投资29.93亿元《张掖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转四退四增强”治理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资金保障。
张掖市委负责人表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张掖市将以铁的决心、铁的纪律、铁的措施、铁的手腕,坚决打赢这场“战斗”,守护天蓝水清的生态美丽家园,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