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海洋科研力量雄厚,但科研单位分属中央和省、市多个部门管理,科研资源利用不能发挥最大效率。现在,这些单位之间的条块壁垒正在打破,高校、企业、科研单位开始拧成一股绳,资源的优化整合,激活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
东方红2号是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科考船,最近刚完成马里亚纳海沟综合观测研究。和过去不同,这次科考是一个共享航次,有10家科研单位参与。
中国海洋大学船舶中心主任李岩介绍说:没有门槛,尤其是对于那些非传统的涉海单位来讲,原来他们这种出海考察的机会非常少,拓宽了他们认知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不设门槛的共享航次,在国内还是第一次。目前国内的大型海洋科考船,有一半左右集中在青岛,他们分散在7家科研单位中。以前,因为条块分割,一些航次装不满项目,不少科研项目又找不到合适航次。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副主任刘保华告诉记者:自己的船、自己的经费、自己的科研任务,我没有责任去做召集人,第二在航次中共享所产生的经费问题也难以解决。
为了发挥海洋科考的综合效益,青岛搭建起一个国家级的海洋科研平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技国家实验室,以这个实验室作为航次召集人,把全市11艘大型科考船,作为海洋科考的共享资源,为有需求的科研单位提供航次搭载和资金补助。2017年前四个月,就收到国内30多个科研单位的用船申请。
据青岛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公共平台部马良介绍:航次的海区范围主要包括西太平洋、黄海、东海、渤海以及南海海域,到远期的时候,可能更加面向深远海。
中船重工新研发的深海坐底式集成观测系统,这次就跟随东方红2号,在万米海底成功进行了检验。
中船重工710所所长助理谭华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我们成本花个一两万就行了,以前一次试验不会低于10万,而且还一个它试验的周期也会比较长,这样的话对我们产品状态的固化和我们产品可靠性的提高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在推进包括科考船在内的大型海洋科研设备资源共享的同时,青岛市还加快海洋科研数据和人才的资源共享。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就是中国海洋大学整合校内外的科研人员,成立的第一个以产业化为目标的公司制研究院。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工程中心主任周鲁宁表示:市场效益和我们研究院的收益是紧密挂钩的,市场效益好,研究院的效益就会好,市场效益不好,研究院就没有效益,甚至还要承担风险。
和普通的研究院不一样的是,这里的专家除了搞科研,还要研究科研成果的市场。
山东山孚贸易公司董事长张惠萍告诉记者:提前为我们预设一些消费者可能会问到、感兴趣的问题,都帮我们做好了一些答案,给我们非常强大的技术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介绍说:过去的横向(研究),我个人的理解,它是解决了一个技术、一个产品,现在我们这个地方,我们解决的是商品,使科研成果转化的速率提高,时间缩短,使那些相当多的半成熟成果尽快的转化为生产力。
资源优化整合,把研发优势转化成了竞争优势。在山东,海洋科技对海洋产业的贡献率超过65%,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2016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增长8.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