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陕西 » 正文

全球报道:陕西首个智慧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项目在高陵建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5-05  来源:西部网
核心提示:村民每个月可领取两包可降解塑料袋用于垃圾分类每户人家门口都放置有分类垃圾桶村内的垃圾分类投放点 记者 翟小雪 摄日前,高陵

 

村民每个月可领取两包可降解塑料袋用于垃圾分类

每户人家门口都放置有分类垃圾桶

村内的垃圾分类投放点 记者 翟小雪 摄

日前,高陵区通远街道何村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减量化工作启动,标志着全省首个智慧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项目在高陵建成并实现闭环运行,其运行模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生活垃圾可减量80%。

据了解,何村社区运用“互联网垃圾分类”新理念,引入新的智慧垃圾分类系统,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两网融合技术,将智能垃圾袋发放机、智能垃圾分类箱、智能垃圾分类可回收箱等三大硬件设备和云服务平台、微信平台有机融合,科学有效地实现了垃圾分类投放、回收的信息化监管,实现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

在分类环节,高陵区采用村民简单好记的“二级四分”法进行,即农户按“可烂”和“不可烂”对垃圾进行初次分类,分别投放至门前的分类桶内,由环卫工上门分类收集垃圾,“可烂”的运送至何村垃圾堆肥房,经生物发酵处理后作为有机肥料资源化利用;“不可烂”垃圾按“能卖”和“不能卖”两类二次分类;“能卖”的垃圾由再生资源利用公司有偿回收,“不能卖”的垃圾按“户集、村收、街运、区处理”的模式,运至垃圾填埋场做无害化处理。

目前,高陵通远何村智能垃圾袋发放机、智能回收箱、分类收集车、分类桶等分类设备已经安装配备到位,阳光生物有机堆肥房、微生物机械高速发酵堆肥房、垃圾分类车辆停靠充电冲洗点、渗滤液收集存储池等分类终端处理设施已经建成投用。同时,配备了全省第一台零污染、零排放、纯电动的新能源机械化环卫清扫车,设置了4处集中分类垃圾收集点,给何村466户农户门前安装分类垃圾桶,全面完成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工作,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闭环运行”。

据统计,何村常住人口2000多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2000公斤,实行分类后,预计可回收约200公斤,堆肥1400公斤,垃圾填埋400公斤,可实现垃圾减量约80%。高陵区将在何村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全域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并逐步建立健全“源头分类、就地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循环利用”的治理模式,最终实现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专家建议

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科学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西安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梁伟认为,垃圾分类既是做好垃圾处理的基础环节,也是污染减量、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可以有效改善城乡环境,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必须要建立法律、管理以及设施三大体系。”梁伟说,应该建立垃圾分类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执行,让大家意识到,垃圾分类是法律责任。在管理体系建设中,政府应结合街办、社区,进行大力推广宣传,也可以借鉴高陵经验,吸收社会资本进行垃圾分类智能化项目。此外,垃圾分类也离不开与之配套的设施体系。

“垃圾分几类?如何分?很多市民对垃圾分类并不十分理解。”梁伟告诉记者,西安市的垃圾分类工作并没有全面展开,不仅因为配套设施不到位,也与宣传推广未全覆盖有关。建议政府结合各地情况,制定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手册、指南等,引导居民自觉、科学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并选择不同类型的社区开展居民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示范试点。

在建立与分类品种相配套的收运体系方面,“居民意识和配套设施是相辅相成的。”梁伟建议,应完善垃圾分类相关标志,配备标志清晰的分类收集容器,适应和满足生活垃圾分类要求。并配备满足垃圾分类清运需求、密封性好、标志明显、节能环保的专用收运车辆。

目前垃圾终端处理上,我市仍采取填埋的方式,这对垃圾分类并没要求,也影响了源头分类。城市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垃圾填埋的土地瓶颈显现,而垃圾焚烧厂本身就是一种废物利用,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的先进垃圾处理方式。

记者观察

垃圾分类这个“洋活事”

村民不仅“玩得转”还很欢迎

干净整洁的道路、每户村民家门口都放置着分类标识垃圾桶、对垃圾分类规范家庭还可进行积分奖励……5月3日,记者在高陵区通远街道何村社区,全程体验了这个“高大上”的智慧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新项目。

家中 村民生活垃圾

分类处理成“家常事”

虽然下着雨,但何村社区满眼绿树红花、处处干净整洁。村民崔玉玲在自己家中,系着印有“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围裙,从冰箱取出蔬菜,择洗完毕后,熟练地拿着要丢弃的菜叶子,扔进了家门口大垃圾桶里标着“可腐烂”字样的绿色小桶里。

记者注意到,何村社区每家每户门前都有一只绿色的大垃圾桶,踩开这个垃圾桶脚踏,可以看到有两只可以活动的小垃圾桶,绿色桶身写着“可腐烂”,灰色桶身写着“不可腐烂”。

“垃圾分类其实不复杂”,对崔玉玲来说,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已经变成一件“家常事”,如今,她已能熟练地将剩菜剩饭、果皮纸屑、电池、灯管等垃圾准确分类和处理。

“这么‘洋活’的项目来到我们村,大家觉得新鲜的同时,也得学习如何正确进行垃圾分类。”据通远街道人大工委主任何鹏介绍,为了让村民学会垃圾分类,不仅印制了垃圾分类宣传画、围裙、T恤衫等,还由干部入户走访进行宣传、指导、演示,多次开展垃圾分类专题培训。

村民崔荣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崔大姐”,她还有个身份,是垃圾分类工作队的宣传员。最近,她每天会走进村民家中,宣传垃圾分类的有关事项。她说,村子大棚蔬菜多,以前到了夏天,菜叶子堆积时间长了,苍蝇乱飞,自从村里启动了垃圾分类项目,全村人也开始享受上干净、清新的生活环境。

扫码 分类扔垃圾

可凭积分换“礼品”

在何村社区的广场上,设置智能垃圾分类投放站,由“智能垃圾分类”(包括餐厨垃圾和其它垃圾)和“可回收”两组垃圾箱组成,左上方有社区环境卫生排行榜,表现好的村民,名字会进入先进榜。

记者了解到,村民每月可以使用为每户配备的二维码智能卡扫描或下载手机客户端、手机扫码,在智能垃圾袋发放机上免费领取印有二维码的垃圾袋。绿色装可腐烂垃圾,橘黄色装不可腐烂垃圾。“平时大家不用垃圾袋,如果谁家请客吃饭,突然垃圾变多,就可以使用这种可以降解的垃圾袋。”何鹏说,每卷垃圾袋有30抽,每月能领取一次。

村民可将纸张、塑料、金属、玻璃等可回收垃圾分类装进橘黄色二维码垃圾袋,或打包贴上二维码,扫描后投放至专用垃圾箱,机器自动称重,核算出价格,等垃圾回收工作人员分拣确认之后,按不同类别向村民返还积分,积分还可到指定地点兑换相应的生活用品。何鹏说,有了这些激励政策,每位村民对垃圾分类都非常认真。

回收 四色垃圾桶

回收必须“摸对门”

32岁的保洁员文露骑着电动环卫车,车上放置着两只垃圾桶。她的主要工作是对村民分类后的垃圾再进行二次分拣,并清洗垃圾桶。文露和同事们一起,每天早上7:30和晚上8:00,会到村民的家门口进行垃圾收集。

在另一辆环卫车上,记者看到了四只颜色各异的垃圾桶,红色代表有害垃圾,蓝色代表可回收物,灰色代表废弃垃圾,绿色代表可腐烂垃圾,“每种垃圾都得‘摸对门’,这样才能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何鹏说。

为使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何村还与高陵区废旧物资回收公司签订了回收合作协议,张贴废品回收价目表,定点定期定时回收村民收集的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把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转运、处理工作纳入常态化运行和日常考核;成立24人社区服务队,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让村民自己参与监督管理工作。

终端 可腐烂垃圾

变身有机肥料

可腐烂的垃圾去了哪里呢?在村子后方,建起了一座白墙灰瓦的房子,“回收的垃圾在这里做成有机肥,真正变废为宝,村里人天天问啥时候肥料能好。”何鹏高兴地说,走进阳光有机发酵堆肥房,并没有闻到异味。据介绍,可腐烂垃圾进入阳光有机发酵堆肥房后,需要经过40~60天左右发酵,最后成肥,经过有氧处理后用于农业生产。

相比阳光有机堆肥,机械堆肥所需时间更短。在微生物机械高速发酵堆肥房,记者看到摆满了一圈塑料桶,当管理员启动机械时,腐烂垃圾会倒入机械搅碎仓内进行搅碎,再自动进入水分挤压仓除去水分,然后进入堆肥仓进行堆肥,仅需24小时便可生成成肥,再把成肥进行10~15天的催肥处理,达到可施肥条件后装袋。

记者看到桶内的肥料呈黑色,用手握起一团便黏在一起,再轻轻放开,肥料又松散开来。“这样的肥料绿色、天然,村民天天都盼着。”何鹏说,计划将这些肥料装成5斤的小袋子,发放给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农户,用于农业生产,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何鹏告诉记者,堆肥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一部分还可用于浇树浇菜使用;其余部分将在何村社区的污水处理厂经净化处理变成中水后排放。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