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头沟漫山遍野的“123”苹果树,承载着新的希望。 孙占军摄
记者 李建成[发自围场]
2011年底,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2016年底,人均纯收入超过14000元,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张家湾乡巴头沟村的创富奇迹,一直吸引着我。
4月17日一早,出发去巴头沟。越野车在白银沟梁沿砂石路颠簸爬升,右侧沟谷里残冰未消,路旁草色几无绿意。这里是塞罕坝南麓,海拔接近1300米,春天总是比坝下地区迟到。爬上坡顶,远远望去,三山夹一沟的狭长地带里,层层梯田栽满棵棵果树。
下坡路依然陡峭,两侧规整的果园里,一棵棵“123”苹果树迎风傲立,枝头已吐出点点嫩芽。来接我的村党支部书记彭忠肤色黝黑、嗓门洪亮,讲起这些“小苹果”滔滔不绝:“小康路上咱全靠它们呢。”
“一进巴头沟,一年四季喝稀粥。”在围场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巴头沟的穷是出了名的。海拔高,无霜期只有120天;水源缺,庄稼全部靠天收;没有路,去趟乡政府得绕行内蒙古。
72岁的吴学珍坐在自家十间大瓦房前晒太阳,回想起当初的苦日子,仍唏嘘不已。老人家有三个儿子,别人都羡慕她家劳力多,她和丈夫却愁得夜里睡不着觉——“家里穷得叮当响,仨孩子一直都打光棍啊。”
托人说合,老大郑国文费劲巴力娶了个媳妇。可家里只有三间草房,只能老大一家住西屋,老两口和老二、老三挤在东屋。等老二准备结婚时,还是这三间草房,吴学珍狠狠心把老大撵到老丈人家,老二才在西屋成了家。
“这穷日子啥时是个头儿啊?”有个年轻人决心治治巴头沟的穷。1988年,23岁的彭忠从国营林场辞职回村。巴头沟从那时起开始了悄悄的改变。
彭忠高中毕业成了山湾子林场一名临时工,由于机灵爱钻研,很快成为业务骨干。过几年转了正,端上“铁饭碗”,这在村民眼里已是了不起的人。辞工回家,全村人都笑他傻,父亲三个月没跟他说话。
当时,彭忠在林场认识了省里回来的技术员苏玉田。有一次,苏玉田来家里做客时发现,巴头沟三面环山,有区域性小气候,适合种植“123”小苹果。“果树要是种成了,全村老少爷们都沾光啊。”彭忠心里有自己的盘算。他承包了13亩废弃果园,开始了孤独的探索。
眼前这片果树已有碗口粗细,虽然由于初期技术不高,树形留得不好,但它们一直是彭忠心头的宝贝,就是这片果园开启了巴头沟村的创富之路。
1996年,彭忠的果园进入盛果期,产量达到2万多公斤。由于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他的苹果口感极佳,浙江金华一个客商主动找上门来。“六毛钱一斤,卖了近3万块钱。”彭忠说。当客商把钱送上门时,巴头沟村沸腾了——谁也没见过这么多钱!
乡亲们纷纷找上门想入伙,彭忠都一一答应。“只要咱有不认穷的志气,不愁富不起来。”彭忠的话鼓起了村民的干劲。借助退耕还林等政策,巴头沟村果树面积滚雪球似的迅速扩大,许多村民靠小苹果发了家,吴学珍家盖起十间大瓦房,还买了小汽车。
2011年,彭忠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巴头沟绵延十公里,共有七个自然村,彭忠家附近的三个自然村已经致富,其余四个自然村还在贫困线下挣扎。彭忠组织两委班子、村民代表开会,决定继续扩大果树种植面积,让产业覆盖每一个贫困户。
扶贫要扶志,扶志先扶智。2012年正月初八,彭忠请苏玉田来讲授果树栽培技术。“没想到来了100多人,连接壤的赤峰市李家营子村都来了不少。教室里坐不下,干脆就把培训班搬到了操场上。”正月里,坝上寒风刺骨,百姓们致富的心却是火一般热。
眼看着群众热情高涨,彭忠倍感振奋,他随身带着剪枝刀,路过谁家果园就停下手把手讲解技术,又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果品行家里手进行培训。“目前全村已有120多人获得果树修剪从业资格证书,组组都有土专家、户户都有明白人。”彭忠说。
为了让果品保质保量销路好,彭忠又牵头成立了巴头沟御香果品生产专业合作社,实行合作社“统一科技培训、统一品种引进、统一施用化肥、统一喷洒农药、统一检验检测、统一包装销售”的管理模式,避免了果农单一作战的风险。
随着果品产量逐渐增高,路成了巴头沟脱贫的绊脚石。当时,巴头沟出村只有一条破烂不堪的土路,必须绕行赤峰市大庙镇才能连上柏油路。2011年,合作多年的浙江客商用冷藏货车拉了一车货到浙江,到地方才发现底下三层水果全被颠烂了,自此这个客商再也没来过。
彭忠横下一条心,下决心修路,而且是史无前例的跨省修路!
随着国家对新一轮脱贫攻坚支持力度加大,在市县协调下,省交通厅最终批准了彭忠跨省修路的方案。2012、2013、2014,连续三年,彭忠带领巴头沟村群众出义务工修整路基,借助扶持政策硬化路面,精打细算修通了12公里致富路,还修好了8.5公里通组便民路。
解决了果品卖难问题,巴头沟村又采取“林果兼作”“林木结合”的方式,发展起林苗、林药、林禽等林下经济。2016年底,该村果树面积达到12100亩,苗圃面积达到4000亩,实现了人人10亩果、人人3亩苗,人均纯收入超过14000元。
5年,眼见着巴头沟富起来了,彭忠的心气更高了,他打算再利用三年时间集中整治村容村貌,把巴头沟建成“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坝上美丽乡村。
“巴头沟的好日子才刚开头呢,李记者,今年摘苹果的时候你再来,让你也体验一下我们吃、住、游一体的农家乐。”临别,彭忠和我有了一个美好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