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海南 » 正文

全球报道:如何理解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省战略——解读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访谈之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5-10  来源:南海网
核心提示:实干!美好新海南-南海网全媒体聚焦海南省第七次党代会专题报道全面贯彻落实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解读篇如何理解坚定不移实施生

实干!美好新海南-南海网全媒体聚焦海南省第七次党代会专题报道

全面贯彻落实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解读篇

如何理解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省战略

——解读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访谈之三

-海南日报记者 周晓梦

“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持续开展生态环境整治、优化生态环境质量”……在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有着集中而全面的论述。学习贯彻好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必须牢牢把握其内涵和要求。那么,如何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的意义?如何保护好我省的绿水青山?对此,海南日报记者采访省生态环境保护厅厅长邓小刚,就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内容进行解读。

记者:在“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这一奋斗目标中,生态宜居与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人民幸福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邓小刚:生态宜居是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人民幸福的必要前提,是生态文明和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是对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律的新认识。

在省第七次党代会明确的奋斗目标中,生态宜居与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人民幸福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生态环境问题并非孤立存在,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互为因果。在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的关系上,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增长,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还会产生更多的经济问题;在生态文明与人民幸福的关系上,生态环境一头牵连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一头牵连着社会的和谐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与诉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文化等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路径。“融入”,涉及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体制机制等问题,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使其他四大建设在新的发展过程中走上科学的轨道;需要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承载作用,为其他四大建设提供据以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需要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规范作用,使既有的四大建设更加完善。因此,生态宜居与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人民幸福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记者:如何理解“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中“美”的内涵?

邓小刚: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赋予了“美”丰富的内涵,包含着山水美、城乡美、人文美。这九个字从空间布局、资源环境、城乡建设以及人文面貌等多维度地展现了海南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人文之美;也高度概括了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要求:建设协调发展的绿色经济体系、集约高效的资源供给体系、全国一流的环境质量保障体系、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体系、自然和谐的城镇人居环境体系、优美整洁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先进高效的管理决策体系和以生态理念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山水美、城乡美、人文美”,要求我们要努力构建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加大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的刚性约束作用,严禁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挤占生态空间;要努力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加强生产空间的区域空间管制、污染排放总量管控、环境准入管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要努力创建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依据自然生态格局,融合民俗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以“显山、露水、见林、透气”为基本原则,引导调控城乡规模,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空间格局。

记者:“良好生态环境是海南发展的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使最好的资源吸引最好的投资”等是报告中的金句,如何看待最强优势+最大本钱+最好资源+最好投资这系列“之最”?

邓小刚:绿水青山是海南发展最宝贵的自然财富、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应当充分发挥其经济社会效益,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赢。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生态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凝聚力就越强。

在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实践中,因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促进经济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不胜枚举。如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业、瑞士的精密制造业与会展业、美国夏威夷和印尼巴厘岛的热带旅游等等,都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成功范例。海南应当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充分发挥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以严格的环境标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这系列“之最”是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增绿”“护蓝”,始终坚持生态底线思维,绝不上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加快形成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使最好的资源吸引最好的投资,使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这样才能既培育好金山银山,又保护好绿水青山。

记者:我们注意到,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中相继出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等关键词,在审议报告时有代表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您对此如何理解?

邓小刚: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等这些令人向往的愿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一生态文明理念的概括,体现了时代趋势、百姓呼声、发展理念的统一。

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与此同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难题亟需破解,包括生态环境历史欠账和新的问题叠加、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叠加、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保护生态环境任务的艰巨性凸显、百姓呼声应得到更多关注等等。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必须攻坚克难,充分利用新机遇、新条件,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围绕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保护和持续改善,统筹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记者: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把“持续开展生态环境整治、优化生态环境质量”列为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之一,具体包括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与污染治理、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生态文化等内容,这样的部署安排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邓小刚:这对海南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意义重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的内在要求。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与污染治理。生态环境建设与污染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与基础;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和保障,有利于从源头上、制度上构建生态环境防护网,是既着眼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着力于建立长久管用、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关键一招。因此,各地要坚持治理与管理并重,切实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完善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并严格执行离任审计、责任追究等制度,要强化生态环境监测、环保执法与督察,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法规体系,全面提升环境保护执法司法能力。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生态文化,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社会文明、精神文明作支撑,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的就是让海南人民共享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福祉,使海南成为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这也需要我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生态文化,积极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塑造美丽海南新形象。我们要按照省第七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

(本报海口5月9日讯)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