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伙男子来到花溪,租下废弃民房神神秘秘“搞生产”——
山村井水变臭 牵出制毒工厂
三人受审;相关部门处理危险废物,花费了254万元
井水发出恶臭
核心提示
一栋两层楼高的小楼内,存放着溶剂桶、搅拌反应器,工人们戴着口罩、身穿防护服,借助田地杂草的“掩护”,将污水废水,通过管道排入溶洞。
2016年1月,花溪环保部门在调查相邻村庄水井恶臭味时,发现“神秘”厂房竟是一家制毒工厂。2017年5月8日,清镇市人民法院生态环保法庭公开开庭审理此案。
山村水井发出刺鼻恶臭
2016年1月,花溪一位村民拨打环保举报热线12369,反应尖山村一处地下水出水口水体污染,村民们说,此前,井水涌出的山泉水甘甜可口,近期泉水颜色逐渐发黑,并伴有恶臭。
水体污染,不仅居民饮水受影响,就连附近的两个矿泉水厂也遭了殃。一家矿泉水厂负责人说,从百米深打出来的水有一股类似农药的异味,水体呈黑色。
接报后,花溪区环保局监察大队立即通知监测部门调查员根据地下水流向,从下游向上游进行逐一排查,最终在上游十几公里外马洞村的“防火材料厂”发现了异样。
调查员说,这家工厂的废水池并非敞开,而是用钢化板覆盖,又用黑色的防晒布、杂草等伪装起来,此外,整座厂房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化学药味,监察人员连眼睛都睁不开。
据测量,当时存放废水的池子长约9米,宽约5米,池内存废液约70吨。
污水排进溶洞
废旧农房原是制毒工厂
随着调查深入,这家工厂的“神秘面纱”逐渐揭开,原来,这是一家制毒工厂。
调查人员发现,污水沉积池内没有设置防渗措施,废水经沉淀后,通过一根白色塑料管道排出,顺着管道,检查人员沿着山路走了70多米,最终通到了一个两米见方的溶洞口。“杂草当掩护,非常隐蔽。”地质专家分析,这个溶洞与矿泉水厂水源是连通的。
随后,沉积池内液体的采样监测报告显示:废水中苯、甲苯分别超标145倍和2359倍,其中化学需氧量COD高达107200mg/l,超过国家标准1071倍。
该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后,环保调查人员在公安干警的配合下进入厂内时,厂内人员已闻风而逃,相关部门揭开了厂房的神秘面纱。
经查,2015年2月以来,该加工点租用马洞村的民房主要从事违禁化学产品生产加工,通过提炼麻黄素,再利用溴元素合成冰毒。这起案件由公安部挂牌督办。
想挣大钱铤而走险制毒
2017年5月8日,贵阳市清镇市人民法院生态环保法庭组成合议庭,依法公开开庭审理该案中落网的三名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刘某表示,自己是福建人,2014年来贵阳花溪,原本打算开超市做生意,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地方。当年8月前往缅甸游玩时,认识一个叫“黄哥”的男子,对方告知他,贵阳气候适合搞麻黄碱提取毒品,一心想着挣钱的刘便答应了。
分工方面,刘某担任总负责人,负责选择厂房地址,“黄哥”负责提供生产毒品的溴代苯丙酮、盐酸、氨水等原料,生产技术、销售环节也由“黄哥”负责。此外,团伙内有专人负责后勤、负责运输等。
出庭的环保专家说,排放的污水属于危险废物,对环境污染很大,人饮用后严重情况下或将致癌。据悉,2016年1月11月至24日,公安机关在花溪区马洞村、花溪石板井村、龙里县谷脚镇查获麻黄碱6.188千克,甲苯11680千克、盐酸3080千克、溴代苯丙酮13000千克,案发后,相关部门处理这些危险废物,花费了254万元。
公诉机关认为,根据我国刑法相关条款,三名被告人(其余犯罪嫌疑人仍在抓捕中)的行为构成非法生产制毒物品罪、污染环境罪,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该案庭审持续约7个小时,法院将择期宣判。(陈绍媛 记者罗付伟 来源:贵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