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南湖村村民在苏勒坦·杜尕买提(左二)家做客。
新疆日报讯(记者夏青报道)4月14日中午,托克逊县夏乡南湖村的村道上,干完农活的村民结伴而行,大家用汉语夹杂着维吾尔语交流着,不时打着手势,述说着劳作的快乐和村里发生的新鲜事。
南湖村是个普通的小村落,这几年村集体收入连年翻番,现在达到2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为探访缘由记者走进了南湖村。
致富路上并肩行
4月14日午后,南湖村村民董月强正在大棚里忙碌,一个个青翠欲滴的牛奶西瓜正茁壮成长。“这种新品种牛奶西瓜非常抗热,长势不错。”董月强高兴地说。
董月强是土生土长的南湖村人,经过多年苦心研究和外出求教,2012年董月强承包了村里的大棚开始试种牛奶西瓜。一座大棚一年3.5万元的收益让他很快成了村里的首批致富户,今年他承包了15座大棚。
南湖村是一个民汉合居村,全村共有756户村民,总人口3026人,其中维吾尔族653户2465人,汉族103户561人。全村主要以种植杏子、葡萄、西瓜为主。
“每当刮大风,村民都会自发地到大棚来帮着盖棉被,到了农忙季节大伙儿也会抽空来帮忙,正是在他们的帮助支持下才坚定了我种好大棚的信心。”董月强深有感触地说。
先富起来的董月强将自己掌握的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前来学习的各族村民,成为了大伙儿信赖的科技致富带头人。
今年48岁的村民阿根·巴拉提就是在董月强的悉心指导下走上致富路的典型。“以前我们家的收入全靠7亩棉花地,一年收入只有1万多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阿根回忆道。
在董月强的鼓励和帮助下,2016年阿根承包了一座大棚种植牛奶西瓜,当年挣了3万多元。
“大棚里有什么事打个电话给董月强,他肯定会第一时间赶来,没事的时候他也喜欢到我们的大棚里来转转,有什么技术难题现场解决。”阿根说,“有董月强作技术顾问,我今年又承包了一座大棚,收入可以突破7万元。”
随着大棚种植效益的凸显,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跟着董月强学习大棚种植技术。
如今,南湖村各族村民相互学习种养殖技术已蔚然成风。“在我们村各族村民通过交往交流完全融合在一起,共同生活,共同致富,不分彼此。”南湖村村委会主任阿不都尼衣木·艾米都力说。
好邻居犹如一家人
南湖村村民苏勒坦·杜尕买提家,客厅里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各族村民围坐在一起用汉语、维吾尔语相互交流着,语言在这里不是障碍。
村民刘满全用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和大家拉家常。“我的维吾尔语是跟苏勒坦大哥学的,他的汉语是我教的,我们是好邻居一家人。”
今年71岁的苏勒坦是南湖村种植杏子的领路人,1999年他将野杏和杂交杏嫁接到一起,培育出当地最早成熟的新品种杏子,并在全村推广。
“苏勒坦大哥无偿将技术和杏树枝提供给我们,靠着杏子我们走上了致富路。南湖村是一个民族团结特别好的地方,我们各民族之间相互帮助扶持,跟一家人一样。”同来做客的村民王友德说。
2014年,王友德的妻子因患重病需到乌鲁木齐做手术,这让手头没有多少现钱的他犯了难。苏勒坦得知此事后赶到王友德家送上1000元现金,并发动村民将家中的现金先借给王友德用。“先看病,钱的事我们一起想办法。”苏勒坦简短的话语至今让王友德难以忘怀。
村民王胜强和阿木乃斯尔·艾米都力是多年的好邻居、好兄弟,早年间,阿木乃斯尔家因人口多生活拮据,王胜强时不时送来面粉、清油、大米。“大家都是一家人,他家有困难我不能眼见着不帮。”王胜强说。
靠着党的富民政策,勤劳肯干的阿木乃斯尔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2012年,王胜强患病在乌鲁木齐住院治疗,出院时7万元的治疗费还差2万元。得知这一消息后,阿木乃斯尔取出家中的2万元存款,坐班车赶到乌鲁木齐替王胜强交清了费用。
多年来,南湖村各族村民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事比比皆是,和睦相处的氛围如春风化雨般融入到了各族村民的血脉中。不管村里谁家办喜事,村民不需要邀请就会来祝贺;谁家的水果、蔬菜熟了,只要招呼一声,大家就会来帮忙采摘;谁家有了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谁掌握了好的种植技术,会主动教别人……
夏乡党委委员、包村干部迪力夏提·热西提说:“一直以来,民族团结就是我们村一张亮丽的名片,在这个大家庭中已经没有民族之分,大家互帮互助共同致富。”
文化大院聚人心
4月16日晚,南湖村村民阿那依·扎依提家中悠扬的热瓦甫声、欢快的民族歌舞声和村民的笑声、掌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左邻右舍的邻居围坐在客厅里,享受着欢乐时光。
阿那依是村里远近闻名的民间艺人,闲暇之余一把热瓦甫总是不离手,村民们也喜欢听他弹奏。2014年村里要在村民家中设立文化大院,阿那依主动报名并腾出30多平方米的客厅作为活动场地。
阿那依高兴地说:“每周日是我们这个文化大院的活动时间,今天我们全家加上邻居有20多人,大家在一起唱歌跳舞,讲党的好政策,谈家乡的变化,交流致富经验,既开心又长知识。”
文化大院是托克逊县丰富群众文娱活动的新方式,针对当地群众普遍喜爱歌舞的特点,以符合条件的村民家为活动场所,以民间艺人、草根宣讲员、村民为主角,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吹拉弹唱的形式宣传党的富民政策,让村民不出家门就可以参与其中。
村民张洪恩说:“在文化大院里,我们教维吾尔族村民唱京剧、唱秦腔,我们学跳民族舞蹈,各民族的文化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南湖村以前在村委会开展各类活动,因受时间、场地等因素的限制,部分村民家庭就只能派代表参加,村民们总觉得不尽兴。现在,除了阿那依家的文化大院,南湖村还有8个以麦西热甫、秧歌、刺绣、腰鼓为主要活动形式的文化大院,广大农民依托农村文化大院开展活动,极大地满足了求知、求乐、求美、求团结的精神需求。自从成立了文化大院,村民都会主动参加文化娱乐活动,去文化大院成为村民的“新风尚”。
迪力夏提说:“文化大院里举办的各类活动将维护民族团结的大道理转化为爱亲人、爱邻居的小道理,感染和激发着各族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