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下午,“中国制造2025广州战略研究”院士咨询座谈会在广州举行。 肖雄 摄
5月25日,作为2017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的预热活动,“中国制造2025广州战略研究”院士咨询座谈会在广州东方宾馆举行,由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率队的十多位院士、专家与广州市科技创业相关的政府部门共聚一堂,畅谈中国制造2025广州战略研究。
周济从我国的制造强国战略切入,谈到“强”字有两层含义,“强可以是形容词,代表是中国未来将位列全球制造业强国的第一梯队,强也可以理解为动词,我们的国家将通过发展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而强大。”他进一步指出,广州乃至广东应该在制造强国战略中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结合传统优势产业引入全球先进技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成立健康产业基金,加快全省医药产业“走出去”
近年来,广州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有望在2025年实现万亿元规模,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的增加值将占经济比重的15%左右,成为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
在座谈会上,多位院士聚焦广州的生物医药产业提出宝贵意见。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认为,广州的制造业发展模式是产学研、政企经相结合,广州应成立由专家为“领头羊”的健康产业基金,从企业引“脑”、引智。
钟南山特别提到,大坦沙呼吸中心或将于今年底建成,主要承担解决慢性气道疾病、肺部肿瘤、哮喘等国内重要呼吸系统疾病和疑难危重病的医疗和防治问题。广州在疑难重症、慢性传染病等领域,有先进技术、也有病患群体,这是吸引国内外众多专家入驻广州的原因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安全科学技术专家吴清平则关注的是创新人才与实验设备之间的“不对称”。“高等院校创新资源和人才集聚,所以科研机构要主动与高校对接,向高等院校、院所等免费开放重点实验室、实验设施等,为人才提供更好的研发环境。”同时,吴清平还提出,微生物是生物医药行业的“最后一块宝地”,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资源,广州应加强微生物在健康产业方面的研究,重视前端资源的挖掘。
“我做了62年的药,但是没有做出一个创新药。”提到创新的重要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专家姚新生感慨良多。他表示,市面上的药品很多在国内生产,但是专利却在国外。中药在药品市场占到30%的比例,但是却没有一款真正的中药产品走出国门。这与中药本身成分复杂有关,也与我国药品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有关。
姚新生表示,广东是中医药大省,市民对于中医药的接受程度高,但是广东还正在经历从“中医药大省”到“中医药强省”的转身过程,需要进一步提升创新研发力量。他建议,“日本汉方药的70%来料源自中国,但效益更高,他们怎么做到的,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据了解,姚新生已连续两年组织国内专家前往日本调研汉方药研发。
寄望多项能源革命性技术在广州多点开花
中国工程院院士、板壳结构分析与应用专家刘人怀表示,要尽快设定好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里发挥龙头作用,走出广州特色。
刘人怀介绍,2009年,他带着团队在广州建立了研发餐厨垃圾生物加工技术的实验室,2013年中间试验实现成功,该项技术的餐厨垃圾日处理量可以达到5吨至7吨。“我是广州人,很希望技术能在广州最快落地。广州每天产生约24000吨垃圾,1/3是餐厨垃圾,我们的技术可以让这部分垃圾变废为宝。”刘人怀充满期待地说。
“垃圾处理是属于全世界的问题,也是人类发展的一大难题。尤其是餐厨垃圾,几个小时内就会变脏变臭,危害人类健康。”刘人怀表示,目前拥有的餐厨垃圾联合生物加工技术已经实现了垃圾100%的资源化、无害化,通过加工成生物燃油、饲料添加剂、干冰等。据了解,该项技术也参加了本届创交会的院士成果展,并且成功与华西能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约,转化落地金额约3000万元。
在千人计划联谊会副会长、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看来,广州还有一大制造业与能源革命技术紧密相关。刘科分享,“页岩气革命让天然气产量飙升,据了解,天然气在广东地区的价格是1000元/吨,柴油约为6000元/吨,汽油约为8000元/吨。如果能让汽车都烧100%的甲醇,那在成本、环保等方面都能有显著效果。”
据了解,刘科团队已攻克了在高效柴油机中使用100%甲醇燃料的技术难关。他表示,广州汽车制造业目前加大了在新能源汽车研究领域的投入,这代表着一个先进环保的产业趋势,但不妨多尝试其它的新能源手段。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作为广州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汽车制造业保持强劲增势,行业产值为1129亿元,同比增长22.1%,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达93.5%。而根据规划,新能源汽车已被列为广州重点打造十大产业之一,计划至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00万辆。
对此,刘科建议道:“不要把宝都押在电动汽车上,尤其是现阶段,国内煤电还占有相当的比例。广州或许可以早点布局甲醇燃料的柴油机研发,这将对广州未来的汽车、船舶工业都会有所贡献。”
加大重视与制造业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
除了制造业基础,庞大的市场也是广州创新发展的一大优势。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表面工程专家周克崧的发言聚焦广州白云机场和广州港,他提出:“每天有那么多的轮船靠港、飞机降落,我们有没有配套的生产性服务行业也能抓住这个机遇?”
今年初,位于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范围内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最新的规划方案获广州市规委会审议通过,未来机场可以实现3小时辐射华南地区、1小时辐射珠三角、20分钟内抵达广州火车站和琶洲地区、30分钟内可到广州老城区和天河中心区。2016年,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5978万人次,超越了新加坡机场,在世界排名第16位。
周克崧认为,白云机场附近目前已配备一个维修中心,可以做部件、机身、舱内设施的维护,还需要具备发动机维修的功能。“建议可以和中航发动机集团合作,再与广州本地的零配件企业、国外有许可证的维修企业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是一个市场分享的问题,还能够突破技术垄断,为我国突破航空发动机和地面燃气轮机方面的技术作出贡献。”
除了产业配套,加强中外深度交流也是院士们的关注焦点。来自德国汉堡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专家、德国科学院院士张建伟在座谈会上表示,愿意成为加强智能制造中德合作的桥梁。
“因为美的收购库卡的关系,我最近也频频来到广州,和广州数控等本地智能制造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此外,我的学生也在开发区成立了公司,让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在广州落地。”张建伟表示,来到广州感到非常亲切。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G20峰会将在汉堡举行,张建伟介绍,届时将专设有关“一带一路”智能制造的主题论坛,这体现了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中德之间可以在人才、数据、软件、标准等方面产生交流和相互推动作用。广东和汉堡都是制造业大省,相信能成为中德交流的第一站”。
撰文:江珊 宾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