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一身红衣红裙远行,临别时回过头对母亲说“我走了”,看见母亲眼里蓦地有了泪水,但是我依然没有停下脚步。后来母亲说,看着你那瘦的一碰几乎要折断的腰肢,就担心你能撑得起生活的压力吗?经年后的今天,一遍遍回味那定格的镜头,有太多光阴的感慨。只是,当时已惘然。
总是在独处静地时,耳边骤然回荡起马勒《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小柔板,悱恻旋律中,电影《魂断威尼斯》的结局,纯美的塔奇奥走向海水,一次次回眸一次次欲言又止,没有对白的默片处理手法,告诉世人,容颜敌不过流年,只有经典穿越时空的界限,历久弥新。想起《人鬼情未了》最后,Sam别过黛米摩尔然后步向天堂,剩下黛米含泪静静地站在原地。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人生是一种守望。
只怕,很多时候,一生的守望,只为临去秋波的那一转。
“临去秋波那一转”,怕是《西厢记》流传最广的句子。那一转,转来转去的轮回中,那个诞生于大唐贞元年间的“西厢”故事一次次重生。从元稹“始乱之,终弃之”的《莺莺传》,到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负心人变多情才子,最终到元人王实甫《西厢记》,成全了一对有情人,也正因为其“有情”而传唱不衰。而一句“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也成了后世人用的最多的祝福。也许,在卸去繁华外衣后回归到故事的真实和诚意,才有了通往灵山的路径。
而无论怎样的轮回辗转,不变的是那惊艳千年的临去秋波那一转……
犹记得清代名士尤侗,这个被顺治称为“真才子”,被康熙称为“老名士”的真名士屡试不第。他在科考时那一篇奇文《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用八股文形制为痴情种张生立言发声,文章末尾写到:“抑老僧四壁画西厢,而悟禅恰在个中”。据说,康熙读到最后一句“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转向身边国师宏觉和尚:“请老和尚示下。”宏觉说:“这不是山僧的境界。”时另一首座和尚也在旁,康熙又问他道何如。首座说:“不风流处也风流。”康熙听了哈哈大笑。
这“四壁画西厢”的典故,出自明末张岱的《快园道古》(卷四),原文如下:“邱琼山过一寺,见四壁俱画西厢,曰:空门安得有此?僧曰:老 僧从此悟禅。问:从何处悟?僧曰:老僧悟处在‘临去秋波那一转’”。好一句“临去秋波那一转”,倒真真应了佛家直言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那天,隔着长长的山道,你回过头看了我一眼,前世今生岁月长河就这样在眼前涌起波澜。怎当得你临去秋波那一转,疑将梵王宫当作武陵源。
原创作者; 贺 疆 2017-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