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一条臭水河的水质由劣V类水“跳级”到Ⅳ类,这两天,位于嘉兴南湖区大桥镇的戴公桥再次“出名”了,并得到了省剿劣督导组的点赞。
戴公桥港位于大桥镇区,以前河水黑绿有股怪味,到了夏天更令路人掩鼻。“沿线都是污染很小的机械电子、五金类企业,且都达标排放,可就是不知道河水为什么一直治理不好。”针对疑问,今年大桥镇请来了专业管道工程公司,通过缜密检查,终于揪出了污水渗漏这一“隐形元凶”。“经过截污纳管,再加上河道清淤,相信河水水质可再提升。”大桥镇相关负责人高兴地说。
戴公桥港只是南湖区通过“望闻问切”精准剿灭劣V类水的众多案例中的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由于处于平原水网水系下游,再加上自身原有传统产业的污染,南湖区的水质曾经在嘉兴市“垫底”,水质4年前都属于劣V类。通过生猪减量提质、“五水共治”、环保倒逼等举措,从去年1月开始,南湖区时隔十余年再现Ⅲ类水,至今17个月连续获跨行政区交接断面考核优秀。
“通过前期整治,剩下的河都属疑难杂症,只有找出‘病因’,才能采取有效举措加以根治。”南湖区“五水共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南湖区自加压力,将16条水质相对较差的临界劣V类河道和另外69条不稳定的小微水体,总共106条河道一并纳入整治范围。为取得治水实效,该区采取了“一河一策”的办法,通过“望闻问切”查找污染原因,并对症“下药”。
污水管网破损是造成河水污染久治不愈的一个重要原因,为避免开膛剖肚式的检修,余新镇请来“机器人”放入排空积水的管网中,这种头顶高清摄像头的迷你检测机器人可实现360度转动检测,“机器人”走过的所有路线影像,都可实时传输到连接的计算机。针对三镇交界处水葫芦、漂浮物经常“越界”的现状,南湖区还在曹王村安装了视频监控探头24小时监控,实现小河浜监管无盲区。
对一些流动性较差的小微水体,南湖区一些镇还探索生态修复办法,既改善水质又美化河道。凤桥镇联丰村徐墙门是南湖区最早建成的美丽乡村示范点之一,虽然岸上的生态环境已大为改观,但河道水质一直不稳定。根据“一河一策”整治方案,该镇试点水体净化工程,通过物理、生物、生态综合治理,对水质进行改善。“既可以当喷水景观,又可以起到水体循环的作用。”村干部高兴地说。
“生态治理投入不大,但可以让水体自我康复,有利于水系的长远健康发展。”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尤建宏介绍,该院已在南湖以及金华、绍兴、衢州等地推广治理河道51条,累计达30多公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河水问题根子还在岸上,除了查找沿河污染源,南湖区还延长战线,着手制定《阳台废水截污纳管三年行动计划》,今年将在二环以内区域,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计划对放鹤洲社区、东豪名都等9000户家庭的阳台实施截污纳管改造。针对二环以外的2个街道及4个乡镇,结合区块管网问题整改、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实施,治理重点河道附近、集中成片、阳台废水排出量大的住宅小区。
南湖区系列“望闻问切”举措的实施,有效提升了剿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新出炉的南湖区106条剿劣河道4月份水质检测报告显示,81条列入剿劣范围的河道水质当月已达到V类以上,全区超七成剿劣河道水质已明显改善,水质提升到了Ⅳ、Ⅲ类水,实现了“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