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接到的电话,10个里面可能有8个是推销和诈骗电话。接到陌生号码来电,你是直接挂断还是会落入骗局?评果评测员采用三套诈骗剧本,分别拨打了45位市民的电话,看看是否会有市民上当受骗。最终,有两位中老年市民“上钩”。总体来说,市民的警惕性较高。
测试时间
5月27日
评测人员
现代快报记者
评测方式
评果评测员以“猜猜我是谁”“你中奖了”“积分兑换”三种电话诈骗方式,分别对25-35岁、35-55岁、55岁以上3组人群共45人进行测试。每个年龄组的15人又随机分为3组,每5人遭遇其中一种“诈骗骚扰”。评测员记录市民接到陌生号码来电的反应,看是否有人会上当受骗。
剧本: 猜猜我是谁
A:XX吗?
B:对啊,你是?
A:哎哟,你咋连我声音都听不出来了!好好想想。
B:你是XX吗?
A:你总算听出来了。我换号码了,这是我号码。我这边有点事情,需要你帮帮忙,我妈生病了,要动手术,需要一大笔钱,能不能借我1000块钱?
25-35岁人群
五人中有四个人接听了电话。评测员兜了一圈之后,只有一人“猜”评测员是谁。听到借钱的请求,虽然识破评测员是“骗子”,但四人都没有直接挂断。其中一人反问评测员是否打错电话;有两人开始“调戏”评测员,一个表示只要评测员说出跟他认识的经过就可以借钱,另一人打趣评测员“借1000太少了”。
35-55岁人群
五人都接听了电话,每个人都要求评测员说出自己是谁。评测员胡编了个姓,过不了关,又被逼问名字。其中一人说听不出评测员声音,挂断了电话。
55岁以上人群
五人都接听了电话,其中四人听声音不熟,直接挂断了电话,另外一人挂断前多说了句“不自报家门我就挂了”。
剧本: 中奖诈骗
是XX吗,你好,恭喜你被选为电视台周年庆的幸运用户,将获得3万元奖金和一部手机。领取奖金和奖品,要先交300元保证金。稍后请把你的银行账户和住址告诉我们进行登记,很快就会把款项和奖品打给你。
25-35岁人群
五人都识破骗局,直接表示不需要,挂断了电话。
35-55岁人群
四人识破了骗局,其中还有两人反问评测员是哪个电视台的。上当的贾女士按照评测员要求,将地址发送到评测员手机。事后回访时,贾女士说,她觉得自己并没有给银行账户,只是发送了单位地址,应该没什么关系。“如果真有礼物那最好,如果没有,我也没什么损失啊。”
55岁以上人群
五人都没上当,有两人听完中奖信息就直接挂断电话,有两人听到要交300元后挂断电话,还有一人表示,他知道这是骗局。
剧本: 积分兑换
女声: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手机有积分尚未兑换即将清零,可以按1号键查询积分兑换奖品。
按数字1后
男声:您好,我是“手机消费兑换客服中心”的工作人员。您的手机还有1599积分,可兑换一部价值1998元的双卡双待智能大屏手机。您只需要补399元差价,就能获得。我们会用快递把手机寄给您,还会送您一张500元的充值卡。
25-35岁人群
五人接听电话后,有三人直接挂断电话,一人礼貌地拒绝,另一人耐着性子听了几句台词才挂断电话。
35-55岁人群
五人接听电话后,有四个人直接挂断电话,有一人质疑评测员假冒手机客服,他直接说“太假了”。
55岁以上人群
五人接听电话,其中四人直接挂断电话,另一人上当。
上当的杨先生今年59岁,他按评测员的提示一步步操作,并在评测员引导下报出了自己的地址和全名。他让记者把手机寄过去,并询问收货时把399元交给快递员行不行。事后接受回访时,杨先生表示,因为此前接到许多类似的积分兑换短信,想着如果真的可以拿积分换手机当然好了,这才放松了警惕。
猜猜我是谁 中奖诈骗 积分兑换
25-35岁人群 无人上当 无人上当 无人上当
35-55岁人群 无人上当 1人(47岁 女性) 无人上当
55岁以上人群 无人上当 无人上当 1人(59岁 男性)
注:每个年龄组的15人随机分3组,每5人遭遇一种“诈骗骚扰”
结论:年长的市民较容易上当
45个人中,只有两人上当受骗。45人中有14人接起电话,听了几秒后就直接挂断,直接挂断率31%;有11个人在评测员提到钱时识破骗局,挂断电话。45人中,只有一人不接陌生来电。
从年龄层看,上当受骗的两人,一人为47岁(女),一人为59岁(男)。25-35岁的最不容易上当,本次测评显示,年纪越大,上当指数相对变高。
诈骗容易与否,还与获得对方信息多少有关。测评中,获得对方信息越多,对话越容易开展,对方的信任度也越高。
三个骗局中,“猜猜我是谁”最难展开对话。接到这个诈骗电话的3个年龄段共15个人中,只有一人“猜”测评员是谁,剩下的全要求测评员自报家门。可见,这类型的诈骗大家领教了多次,警惕性已经非常高了。相比之下,中奖和积分兑换的骗局,因为“有利可图”,还能引人上钩。
评测中,“骗子”测评员不但没骗到市民,还被许多市民调侃。
调查型
有一位陈先生一开始没有接听电话,后来他主动给测评员回了电话。回访时,陈先生说,看到有未接电话,他在微信中搜索测评员的手机号,看了测评员近期的朋友圈。“我看这个手机匹配的微信号,感觉不是骗子,才回了电话。”陈先生说,“我接到诈骗电话,都会耍耍骗子,比如要报家庭地址,我给他们的是派出所地址。”
调侃型
测评员提出借钱后,张先生很干脆地答应下来,然后问:“你确定要借1000,不会太少了吗?我出手一般都是五位数的。”测评员挂电话后,张先生又回拨过来。“想跟骗子玩玩。”他说。
将计就计型
市民丁先生接到中奖电话后,问测评员是不是湖北的电视台。测评员随口应承。丁先生耐心地听测评员把一串中奖台词念完后,来了句:“中了手机和钱啊,我不要,都送给你了。”
勿轻信“亲人”求助
南京秦淮公安分局民警介绍,根据警方统计的历年通讯网络诈骗案件大数据,针对25岁到45岁人群的诈骗案件是最多的,因为这些人有稳定收入,是骗子眼中的“香饽饽”。同时,警方发现年纪大的市民比较容易相信“亲人”的电话求助。
警方提醒市民:无论是谁打来的电话,只要涉及转账、汇款都要再仔细核实对方身份,不要贸然到银行打钱。接到来历不明的来电,在对方无法表明身份或证明身份的时候,果断挂断电话。最后,遇到通讯网络诈骗第一时间报警,犹豫不决会浪费最佳挽损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