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财讯 » 正文

叶檀财经:厉害了!这个”无冕院士”家族,跨界建筑、医药、电子和5G,还和甄嬛是本家! | 檀财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06  来源:叶檀财经
核心提示:财经历史,明心见性。在财经的历史与现实之间,有许多似曾相识的故事,也有许多穿越时空的细节,把这些旧闻与新闻揉成一道小点心


财经历史,明心见性。在财经的历史与现实之间,有许多似曾相识的故事,也有许多穿越时空的细节,把这些旧闻与新闻揉成一道小点心,不只求趣味,亦求回味,是为檀财史。—— 四海夕阳



文|四海夕阳



大家都知道,院士是我国学术界的最高荣誉。不过也有很多科学家虽然不是院士,却同样具有极高水平。比如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奶奶,我们不妨称他们为”无冕院士”。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家族,这个家族目前还没有出过院士,却已经出了好几位”无冕院士”,他们的领域涉及建筑、医药、电子和5G通信,而且还和甄嬛是本家!


❖ 家族起源:出过六位皇后的八旗大姓


这个家族姓钮祜禄,这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辽代称“敌烈氏”,金代称“女奚列氏”,元代称“亦气烈氏”,明代称“钮祜禄氏”,也是清代满洲八大姓之一。钮钴禄氏在清朝一共出了六位皇后,其中最有名的是乾隆皇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也就是《甄嬛传》主人公的原型。


(乾隆皇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


民国以后,关内的钮祜禄氏大多改为汉姓郎或者钮,比如“铁榔头“郎平就是钮钴禄氏的后裔。而钮钴禄氏有一支后人不曾入关,他们隶属正蓝旗,当年随努尔哈赤大军定都盛京(沈阳)后,就在沈阳东郊的东台子村定居,世代务农。一直到了清朝末年,这个家族才出了第一个读书人,名叫恩格。可是他刚取得功名,大清就亡了。民国后,恩格改用汉姓童,专心从事教育事业,先后任沈阳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奉天省教育厅厅长、奉天图书馆馆长等职务,堪称沈阳大儒。更了不起的是,在他的教育下,三个儿子童寯、童荫、童村全都成为专家学者,被称为”童氏三杰“。


❖ 童寯:“不近人情”的建筑大师


恩格的长子叫童寯 (读jùn),生于1900年,他10岁开始读四书五经,17岁进入奉天省第一中学,接受新式教育。1921年,童寯中学毕业,同时考取了两所名校,一个是土木工程闻名的唐山交大(西南交通大学前身),另一所是著名的”留美预备班”清华学校。最后,童寯选择了清华,成为清华历史上首位沈阳学生。


在清华期间,童寯对英文和绘画有浓厚的兴趣,他也常听梁启超、胡适、王国维等大师的讲座,接受新思想的洗涤。 1925年,童寯从清华毕业,考取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此时宾大建筑系正处在极盛时期,不仅拥有全美一流的师资队伍,而且培养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半壁江山“——《中国大百科全书》里一共收录了8位近现代建筑师,有5位曾在宾大建筑系留学!其中有童寯后来的合伙人陈植、赵深,终身好友杨廷宝,最有名的是童寯的室友,也是清华学长,名叫梁思成,话说梁先生的女友本来也要报考宾大建筑系,因为建筑系不收女生,才改上宾大美术系——徽因女神就不用介绍了吧。还是说童寯,在学校期间,他多次参加建筑设计竞赛并获奖,用3年完成6年的学业,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童寯在美国的建筑师事务所担任绘图员、设计师,后来又到欧洲考察历史建筑和新建筑。


(1930年,东北大学建筑工程系部分教师。右一梁思成,右二陈植,左一童寯)


1930年,童寯回到家乡沈阳,在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大学解散,童寯到上海,加入宾大同学赵深和陈植办的建筑师事务所。第二年,事务所改名华盖建筑师事务所,由赵深负责外业,陈植负责内务,童寯主持图房设计工作,人称华盖三巨头。华盖是中国近代最高产也是最优秀的建筑师事务所之一,从1932年成立到1952年解散,一共设计了200多个项目,其中童寯主持或参与完成的有100多个,包括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上海大戏院、南京首都饭店、上海浙江兴业银行、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南京地质矿物陈列馆、新街口百货商场等经典建筑。


(童寯设计的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


作为大牌设计师,童寯的”不近人情“也是出名的。他一是不揩甲方的油,当时营造商给建筑师送礼争取订单乃至偷工减料是行业惯例,他却绝不接受营造商的好处,成了圈子里有名的“憨大”,二是不肯跟风讨好市场,当时大屋顶被当作中国建筑艺术复兴的象征,曾经风行一时。童寯却对这种没有实际功能的设计不以为然,从不跟风搞大屋顶。甚至还拿八旗老祖宗的辫子作比——“若是复兴只是把寺庙屋顶放到工厂屋顶上,那么把一条辫子放到死人身上或能使之复活!”在他看来:“一个比较贫弱的国家,其公共建筑在不铺张粉饰的原则下,只要经济耐久、合理利用,其贡献已较任何富含国粹的雕刻装潢更有意义。”


1949年之后,私营的建筑师事务所逐渐失去生存空间,当年的室友梁思成邀请他去清华教书,这一回童寯却拒绝了清华。最终在1952年,华盖事务所正式解散,合伙人赵深和陈植转入公家的华东建筑设计院,而童寯放弃设计生涯,选择旧都南京,担任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据说老年的童寯曾半开玩笑地评价自己的两次选择:“如果我在一九二一年没选择清华的话,我就会去唐山交大,这样我就会在后来的大地震中惨死。而如果我在一九四九年选择了清华的话,我必定会在文革中被整死。” 


(童寯任教的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


之后的30多年,童寯不谈政治、不问工程,对学术荣誉也无所谓——1955年,中国科学院第一次评选院士(学部委员),建筑领域有三位院士,一位在清华(梁思成),两位在南工(杨廷宝、刘敦桢),”建筑四杰”里只有童寯不是院士,也没有任何官职,甚至连最爱的水彩写生也不画了。他的圈子小得只剩下南工建筑系的一张书桌,他的学术视野却包罗古今中外:从中国古典园林的考证(《江南园林志》、《造园史纲》),到东西方建筑的比较(《西方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再到雕塑、绘画史的研究(《中国绘画史》、《中国雕塑史》)。不仅内行折服他的学术功底,外行也惊叹他的文字精妙,作家黄裳说:“一卷《江南园林志》,不只可见作者的观点议论,为研究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开山经典著作,更能欣赏作者的美文,如读《洛阳伽蓝记》”。


(被称为建筑四杰的四位大师)


只是平静的书桌下,他的不近人情还是会偶露峥嵘。比如文革时期,学校工宣队曾提议土木、建筑两系合并,大多数人心里反对却不敢表态,而征求童寯的意见时,他斩钉截铁地说:“建筑系与土木系有根本区别,如果两系不并地球就不转的话就并,不然建筑系还是要办。“


又比如文革后,校方见70多岁的童寯每天步行上班太辛苦,提出为他安排汽车接送,却被一口回绝,理由是:“汽油宝贵,不要浪费在我身上。”校方无奈,又为他购置一辆三轮车。童寯更生气:“我最看不惯别人哈腰卖力气,自己坐在车上!”经校方劝说,童寯最后勉强答应,但提出条件:要由自己50多岁的儿子、南京工学院童林夙教授蹬车。——于是,南工的校园里便出现了这样的风景:头发花白的童教授,吃力地蹬着三轮车,另一位童教授坐在车上,一言不发,面色如常。


(青年童寯与老年童寯)


自然,对他的学识和脾气,领教得最多的还是建筑系的学生。他的研究生回忆起老师,往往说“我很怕童先生”。而上学时就以张狂出名的建筑师王澍却又常说童寯是自己最敬重的前辈。怕与敬重,其实都是一回事。正如每届学生的头一堂课,童寯都会告诫这些未来的建筑师们:“一个好的建筑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知识分子。有独立的思想,有严谨的学风,有正直的人品,才会有合格的建筑设计。” 


❖ 童村:用细菌改变每个中国人的生活


大哥童寯从事高大上的建筑设计,二哥童荫从事高精尖的电机研究,三弟童村的研究则是小得看不见的东西——细菌,这些看不见的微生物却改变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


童村原先是学医的,1934年获协和医学院博士,后来在协和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然而当时的中国,面对各种细菌感染引起的高死亡率疾病,纵有良医,苦无良药,童村萌发了研究药物的打算。1940年,他被协和医学院选送赴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进修,先后获得公共卫生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和得克萨斯大学任教。此时,他正巧遇到了人类药物研究史上最重大的一次突破。


在人类医药发展史上,发明的新药难以计数,不过可能没有哪一种新药能像青霉素那样,带来如此革命性的变化。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的抑菌作用,但由于提炼困难,无法用于临床治疗。直到10年后,生物化学家钱恩和弗洛里终于成功地分离出青霉素粉末,并把它提纯。40年代,人类最早的抗生素盘尼西林(青霉素)在美国第一次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它也成为当时最有效的抗感染药物,一面市就被视为救命神药。在中国,盘尼西林完全要靠进口,价格远超黄金,甚至有钱也买不到,看看民国剧里搞盘尼西林有多难就知道了。


1941年,童村开始研究青霉素,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青霉素研究、试制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但是,童村通过各种途径,终于获准进入当时正秘密进行青霉素研究的美国农业部北部地区研究室(NRRL),并到正在筹划青霉素工业化生产的施贵宝公司、默克公司、礼来公司参观访问,最终获准得到青霉素产生菌。这些菌株,后来成为中国研究试制国产青霉素的出发菌种。


(1947年,童村在实验室检查青霉素菌生长情况。)


抗战胜利后,童村辞谢了美国的聘请,返回祖国。1946年,他在北平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抗生素研究室(中国医学科学院抗生素研究所前身)。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童村担任华东人民制药公司青霉素实验所所长,在市长陈毅的支持下,主持青霉素生产的研究。大家记得中学课文里的话剧《陈毅市长》吗?陈毅市长夜访化学家齐仰之,请齐仰之先生“出山”,最后与齐仰之商谈主持筹建全国第一家盘尼西林药厂,原型正是出自此处。请复习这段台词:


齐仰之 :(笑)但不知陈市长对发展医药工业有什么设想?

陈 毅: 我们打算在上海建立全国第一个盘尼西林药厂。

齐仰之: (大喜)哦?这可是我多年的愿望!

陈 毅 :市政府决定聘请齐先生主持筹划。

齐仰之: 好,我一定效力,一定效力!

陈 毅 :至于详细计划,改日再与齐先生细谈吧。

齐仰之 :不,不,现在就谈!现在就谈!


(《陈毅市长》中陈毅夜访化学家齐仰之,其原型正是童村先生)


于1951年4月,他们试制成功第一支国产青霉素针剂,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抗生素的历史。然而,如果不能实现青霉素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这些研究终究没有意义。接着,童村领导建造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抗生素生产专业厂——上海第三制药厂,担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青霉素国产化之路并不好走。青霉素发酵原材料中需要用到淀粉工业的副产品玉米浆。这在美国是再寻常不过的东西,但当时中国却根本没有。如果依赖进口,或者自行生产玉米浆,都不符合国情,唯一的出路是寻找替代品。经过反复研究、试验,童村的团队用棉子饼粉和花生饼粉,成功替代了玉米浆,后来又用葡萄糖代替了紧缺的乳糖。


生产青霉素的发酵设备结构复杂,搅拌、管道、阀门等,发酵过程中还需通入大量无菌空气,极易染上杂菌,技术问题很多。在那些日子里,童村和同事们没日没夜地守在发酵罐旁。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一直持续了两年。


1953年5月1日,在上海第三制药厂的1500加仑发酵罐中,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批国产青霉素问世了!盘尼西林依靠国外进口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七个制造出青霉素的国家,此时的童村,还不到50岁,却已是头发花白。


60年后,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国,其中青霉素产量占全世界的80%,抗生素在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在,大家谈论的更多是抗生素的滥用与副作用,似乎忘了,我们曾经如此渴望一支盘尼西林。


❖ 童家第二代:教授“兄弟连”与”夫妻档“


与第一代的童氏三杰相比,童家第二代依然人才济济,堪称教授“兄弟连”,而且并不限于父辈的领域,比如建筑大师童寯的三个儿子,都是无线电和电子方面的专家,电机专家童荫的儿子童林旭,则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研究地下空间建设。有意思的是,他们当中还有几对“夫妻档”教授,比如童寯的次子童林夙先生——就是替童老蹬三轮车的那位童教授,是东南大学(南京工学院)电子系的教授、显示器件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而他的夫人詹宏英也是东南大学无线电系的教授。而最有传奇色彩的“夫妻档”教授,则是童寯的长子童诗白和他的夫人。



1942年,童诗白从之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按常理,既然学成,下一步应该是到父亲的建筑师事务所上班。然而他却放弃原来专业,到西南联大电机系重新学习四年。1948年童诗白到美国伊利诺大学读博士,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西南联大哲学系的毕业生,她叫郑敏。这个女生还是一位诗人,在中国新诗历史上,有一个重要的流派叫做九叶派,郑敏就是九叶派的九位代表之一。


学哲学的女诗人与工科男如何找到共同语言?郑敏后来回忆“我对他有感觉主要是两方面,我们都有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背景,有共同语言,另外他对文化和音乐的认识跟我很接近。”


童诗白从小受父亲熏陶,小提琴拉得很好。郑敏也很喜欢音乐,俩人在一起最爱的就是听音乐。1951年,童诗白完成学业,到纽约布鲁克林理工学院任教。他到纽约后给郑敏写了一纸“求婚信”,信里最后画上两副碗筷,中间碟子里盛着一尾鱼,两人走在一起了。


(童诗白与夫人郑敏合影)


1955年,童诗白夫妇历经波折回到祖国,童诗白回清华大学电机系任教,领导筹建了工业电子学教研组,在国内率先开出了“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电路故障诊断理论基础”、“现代电子学及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自动化仪表与装置”专业博士点。学电子的同学多半记得: 童诗白的这本”模电基础“。


(童诗白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曾是全国电子专业学生的必选教材)


郑敏去了社科院文艺研究所,后来在北师大外语系讲授英美文学。1981年,郑敏与几位诗友将40年代的旧作整理出来,推出诗歌合集《九叶集》。当时风头正劲的青年诗人北岛看到大吃一惊:“我们想做的事情,40年代的诗人竟然已经做了”。而更多的人知道郑敏,则是因为高考,2000年全国语文卷的这一条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金黄的稻束》/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今年4月15号,央视《朗读者》节目迎来了最感人的一期。13位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的老校友,一起朗读抗战时的《告全国民众书》,朗读者的年龄加起来超过1200岁,但他们的声音仍然热血澎拜。这其中,有西南联大1939级学生郑敏,今年97岁。听过这些声音,不一定能帮你理解郑敏的现代诗,却容易理解童诗白为什么会放弃挣钱的专业,重新上一遍大学。


❖ 童家第三代:诗人、建筑师和IEEE FELLOW


童家的第三代里,有继承祖辈事业的,比如童寯最小的孙子童明,后来考取祖父当年任教的东南大学建筑系,现在是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同时也是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有与父母志趣相近的,比如童诗白教授的女儿童蔚,和母亲郑敏一样,也是一位现代诗人。


(童明与王澍合作设计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还有人在探索新的领域,其中有两位获得了IEEE FELLOW的称号。当选IEEE Fellow有多难?IEEE(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是全球最大的非营利专业技术学会,也是电气、电子、计算机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之一。Fellow(会士)是IEEE授予的最高荣誉,每年由同行专家在做出突出贡献的会员中评选出,当选人数不超过IEEE会员总人数的千分之一。当选者基本都是全球相关领域内的杰出科学家。就拿2016年来说,中国大陆也仅有18位科学家当选新一届IEEE Fellow。从当选难度来说,几乎可以说是无冕院士了。


这两位IEEE Fellow,一位是童诗白教授的儿子童琅,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系,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


另一位是童林夙教授的儿子童文,他也是与晚年童寯相伴最多的孙辈。在童文眼中,祖父个性严肃,很少微笑。但童文很怀念和祖父一起学习的日子:“祖父和我每晚睡觉前读古书半小时,由我朗读一到二节段落,然后祖父讲解。学《老子》时,祖父解释‘道’与‘器’,‘软件’与‘硬件’的关系。学《庄子》时,他特别为我讲解《庖丁解牛》的寓意,是建筑师和工程师应达到的境界。”后来,童文考取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却没有如祖父所愿学建筑,而是去了父母工作的无线电系。童寯也并不勉强,还送他三句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做学问的三重境界,从此,这三句话一直贯穿于童文的科研生涯。


80年代,童文出国攻读无线通信工程博士学位。毕业时,恰逢无线移动通信产业起步,从贝尔实验室到北电再到华为,让童文“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便是无线通信技术的标准化工作。2011年,童文成为首批华为院士(Fellow),2014年,当选IEEE Fellow,近年来,童文作为华为5G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对整个5G系统做了全面的研发和技术攻关。终于迎来了“蓦然回首”的时刻,2016年11月17日,国际无线标准化组织(3GPP)87次会议的5G短码方案讨论中,华为主推的Polar Code(极化码)方案,从美国和法国主推的两大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5G控制信道eMBB场景编码方案。童文也因此当选“2016年中国科学十大新闻人物”。


(童文博士在德国慕尼黑5G峰会发表演讲)


——小主,看看人家,别光惦记宫斗,读书才是王道啊。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