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广西 » 正文

全球报道:陈 武以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稳定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07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以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稳定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 陈 武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

陈 武:以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稳定发展

以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稳定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 陈 武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创新位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广西虽然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但经过多年发展,在一些创新领域形成了较好基础和独特优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的新形势,广西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真正让创新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稳定发展的强大引擎。

一、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牢“稳”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广西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达70%以上,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0%,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经济“稳”的基础。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是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技术创新在去产能过程中实现优产能,真正使传统产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加快传统产业“二次创业”。找准“转”的路径和方向,“老树新枝”亦可带来满园春色。广西制糖、铝、汽车、机械、冶金等产业具有较好发展基础,但新常态下,这些曾经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的支柱产业却面临着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突破瓶颈障碍、走出发展困局,必须向创新要动力,通过“二次创业”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春。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铝基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推进铝精深加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铝产业核心竞争力。聚焦甘蔗种植、制糖、精深加工三个重点环节进行全面改革创新,实现降成本、增效益,全面提升糖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力推进钢铁、建材、食品等其他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发展步伐,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完善产业链条,重塑市场竞争优势。

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传统产业出现产能过剩和产能落后,根子在于创新不足、有效供给能力弱、技术装备水平落后。要围绕传统产业发展的痛点、堵点,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升装备和工艺水平,增强企业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加强产业技术基础、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等建设,在优势产业技术领域布局建设工程实验室,促进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高端数控机床等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新业态,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变。

提振企业竞争力。长期以来,传统产业中国有企业比重大、活力不足,新常态下要实现转型升级,就必须全面深化国企改革,不断完善企业的运营、监管、激励约束等各项制度,引导企业把更多精力放在创新上,全面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打好降本增效“组合拳”,为企业进一步减负,引导企业开展管理创新和精益生产,主动挖掘内部降成本潜力。针对国有企业相互间业务板块重复、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低等情况,加快推进业务相近、在产业链上联系紧密的国有企业进行市场化重组整合,最大程度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拥有品牌优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二、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释放“进”的动能

当前,广西经济发展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传统动能后劲不足,迫切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培育壮大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新动能,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举措。

强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策为引导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集中各方面力量,在云计算及大数据、北斗导航、石墨烯、机器人等相关领域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超前布局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重大产业项目和产业技术研发机构,通过自主研发、引入转化及合作开发,突破一批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大幅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和质量水平,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汇聚、产业升级中的支撑作用。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的“瞪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活动,打造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并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推动新兴产业集聚。以高新区、加工贸易重点园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马“两国双园”等新兴产业园区为载体,开展精准引资引智招商,加快重点区域产业集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以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为契机,加快建成面向东盟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创新中心,构建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集聚区。

加强创新资源合作交流。加强与国内外重点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协会等创新资源集聚的单位合作,积极推动国家级科研院所在广西设立研发机构和分中心。实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积极搭建军转民产学研平台、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平台、军民结合公共服务平台等,促进军民用技术成果双向转移。推动中国与东盟技术转移和“一带一路”沿线的国际产能合作,带动具有竞争力的中高端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三、通过制度创新推动体制机制变革完善,集聚“活”的要素

把创新驱动“新引擎”尽快发动起来,亟须协同转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为此,要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充分调动各方面创新积极性,加快解决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关键问题,使创新活力持续释放、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稳妥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编制管理,逐步取消行政级别。探索采取稳定支持与公平竞争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所属高校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削减和规范对高校的行政审批事项,扩大其在选人用人、科研立项、成果处置、职称评审、薪酬分配、对外科技交流等方面的自主权。探索高校校长选聘制,在学校内部推进全员岗位聘用、聘期考核管理制度。

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坚持成果导向推动科研院所改革发展,健全规章制度体系,逐步推进科研院所去行政化。理顺公益类科研院所管理机制,按照人、财、物相统一原则推进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科研院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继续深化转制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采取并入大企业大集团、与高校合作、整合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形式,持续激发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

深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遵循创新活动规律和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构建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新机制。聚焦重大科技需求,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项目。坚持管放结合,进一步完善项目经费预算调整审批制度,赋予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更灵活的财政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自主权。强化科研信用管理,建立覆盖全过程的科研信用记录制度。建立面向结果的科研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加强知识产权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预警防范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援助力度。完善专利资助和奖励政策,建立以知识产权转化应用为导向的奖励、考核体系,调动社会资本加大对专利等知识产权开发应用的投入,鼓励专利转化应用和国际专利申请。

四、通过服务创新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营造“优”的环境

创新应当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搭平台。必须尽快转变政府创新管理职能,把工作重点从行政审批、资源分配转到管控风险、规划引导、优化服务上来,努力为创新活动营造最优的外部环境。

坚持服务企业,做企业创新的“催化剂”。创新的主角是企业。要让主角“唱好戏”,政府必须“搭好台”,尊重市场规律,做好科技公共服务,给予企业创新最大支持。要加快建立创新政策咨询制度,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统筹优化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服务和引导,促进人财物等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聚集。完善面向企业创新的公共服务体系,面向企业布局一批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公共技术服务联盟。优化企业创新融资环境,建立和用好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

坚持服务人才,做各类人才的“定心丸”。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要素、第一推动力。要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加大靶向引才力度,突出“高精尖”和紧缺人才导向,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紧密衔接、相互支撑。不断强化人才培养和支持举措,大力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和广西“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造就一批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和引领带动能力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人才评价和激励办法,建立分类认定、精准支持机制。健全人才服务与保障措施,在高层次人才薪酬分配、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制定专项政策和具体办法,真正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坚持服务社会,做创业创新的“服务器”。创业创新的孕育成长,从政府层面上看,关键在健全扶持政策,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应积极清障搭台、优化服务,消除行政管理横向、纵向限制,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政府“事前”不干预、“事中”指导、“事后”扶持的原则,以社会力量为主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积极通过加大财政补贴、税费优惠、金融支持等方式,为创业创新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注重培养创业创新文化,营造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科技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