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山西省五台县阳白村的大棚里采摘油桃。郞艳峰摄/光明图片
【砥砺奋进的五年·蹲点贫困村调研采访】
57岁的孟福锁,身材魁梧,声音洪亮,说话办事干脆利索,从不拖泥带水。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阳白乡阳白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孟福锁,把一个抬头看山、低头看河,祖祖辈辈种地为生的偏远山村,变成了一个年产值过亿元,以现代循环农业园区为龙头的富裕村庄。
“粮酿酒、酒生糟、糟养牛、牛排粪、粪产虫、虫喂鸡、粪种田”,蹲点期间,阳白村独特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总是让这里的村民津津乐道,也让记者充满好奇。
阳白村位于五台县南部山区,盛产玉米、高粱,素有五台“粮仓”之称。然而,有一段时期,阳白村却陷入了“增产不增收”的怪圈,一方面,阳白村是阳白乡最大的村庄,人均地多,家庭劳力无法外出务工;另一方面,受市场影响,农民卖粮难、收益低。
2005年,在阳白村村民的一致推选下,孟福锁担任村委会主任,返乡创业带领村民致富。看着村民抱着“宝贝”受穷,说话办事雷厉风行的孟福锁开始行动起来。
“标准化圈舍真不赖,红砖垒墙石棉瓦盖。窗户门户朝南开,冬暖夏凉牛羊在。”这首阳白村人自编自唱的“信天游”把记者带回到该村循环农业发展的历史中。
如何才能让“粮食就地转化、群众本土脱贫”,孟福锁凭借多年承揽建筑工程培养的市场敏感,另辟蹊径,萌发了办酒厂的念头。说干就干,他依托乡里高粱系列加工专业合作社,采取村民入股的形式,每股10000元,吸收360股,共360万元注册成立了五台山酿酒厂。
“品尝过我们酒的人,都会赞不绝口。”指着酒厂大门外络绎不绝的货车,孟福锁不无骄傲地告诉记者,每逢节假日,或是谁家办红白喜事,酒厂都会给村民免费送去白酒。如今酒厂可年产白酒600吨,年产值达3000万元,解决200余个剩余劳动力就业。
酿酒过程中,粮食经过糖化、发酵、蒸馏等工序提取酒精后,会留下上百万公斤的酒糟,这些酒糟又逼着孟福锁当起了“牛倌”。阳白村投资830万元,成立了“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起了标准化园区,肉牛数量很快从500头扩大到1000头。
酒糟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麻烦又来了,村里养的这些牛每年可产牛粪几百万公斤,再加上地里数千万公斤的秸秆,如何将这些牛粪与秸秆进行资源转化成为难题。这次孟福锁找到了“黄粉虫”,他们在8公里长的西山沟成立了“凤巢生态鸡养殖合作社”,用牛粪发酵秸秆2000万公斤,繁殖黄粉虫上千亿条,喂养了优种“山柴鸡”两万余只。
至此,阳白村这条“种田产粮、粮食酿酒、酒糟喂牛、牛粪生虫、粉虫喂鸡、鸡粪种粮”的循环农业链条实现了闭合发展。
2012年,阳白村又开始打造千亩日光温室,专业合作社负责统一管理培训、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组织销售,无公害绿色蔬菜成为阳白村的又一大产业。阳白乡副乡长赵树奇告诉记者:“现在阳白村村民种大棚的积极性可高了,一个占地1.5亩的大棚,经营好的话年收入可达到十几万元。”
正如五台县扶贫办主任田计丰所说,一个好的村“两委”班子,一位有能力的“当家人”,让群众看到了脱贫的盼头;一个问计于民、集思广益的循环农业发展规划,让群众看到了脱贫的准头;一个“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租赁经营、打工收益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多渠道收益。
如今,阳白村的现代循环农业园区已经吸纳700余人就业,年人均收入8000元。今年,阳白村将成为五台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的标杆村。
(本报记者 杨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