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天津6月8日电 (记者 张道正)《世界人权宣言》起草者之一张彭春先生全身雕像8日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揭幕。
张彭春,天津人,张伯苓的胞弟,是中国教育家、外交家。他1908年毕业于南开中学,后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先后在南开中学、清华学校和南开大学任教。1916年首次提出创办南开大学的建议,被张伯苓称为“南开大学的计划人”。1919年担任南开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主持起草了《南开大学计划书》,并多次赴美为南开大学筹款和聘请教授。
在南开大学任教期间,张彭春曾领导开展南开新剧运动,建立正规编导制度,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作出开创性的贡献。1931年任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1937年南开大学遭日军轰炸,张彭春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并参加外交活动,赴瑞士、英国、美国宣传中国抗战,先后担任中国驻土耳其和智利大使。
1946年,张彭春参加联合国第一届会议,被任命为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常任代表,提出创立“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案。1947年,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人权委员会副主席和起草委员会副主席,与人权委员会主席罗斯福夫人共同主持起草《世界人权宣言》,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建议,并主张将中华文化融入宣言,为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
此次在南开大学新校区为张彭春先生所树立的雕像坐落于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由南开大学社会学系1992级校友张洪涛捐资设立,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军设计。
张伯苓、张彭春先生后人张元龙出席了揭幕仪式,他在致辞时说,张彭春不但在《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中发挥了重要组织作用,还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人权思想融入《世界人权宣言》,是世界人权体系的重要设计者。在中国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一带一路”走向世界之际,张彭春为世界人权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更彰显出中国的文化自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