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选集第一卷《中国复兴大战略》,九州出版社,2015。第59-61页。
提高中国大城市人口密度的基本手段
(中国城镇化大战略之六)
李 毅
《国家规划》第10页指出,“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 … … 2000—2011年,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76.4%,远高于城镇人口50.5%的增长速度;农村人口减少了1.33亿人,农村居民点用地却增加了3045万亩。” 《国家规划》第44页指出,“推动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部分功能向卫星城疏散,强化大中城市中心城区高端服务、现代商贸、信息中介、创意创新等功能。”《世行报告》第11页、12页数据显示,中国的城市不是太拥挤了,而是拥挤的远远不够,按照汉城的密度标准,广州应该再增加420万人口。《世行报告》第29页图10,用图表数据特别指出,城市人口密度越小,越浪费能源,越增加污染;城市人口密度越大,在交通系统、供水系统、道路系统、下水系统,这四个方面,越是节省能源、减少污染。《世行报告》第45页插页6,专门列出了一组数据:
|
都灵 |
巴塞罗那 |
巴黎 |
东京银座 |
上海浦东 |
北京城北 |
每平方公里交叉路口数(个) |
152 |
103 |
133 |
211 |
17 |
14 |
交叉路口之间的距离(米) |
80 |
130 |
150 |
43 |
280 |
400 |
《国家规划》第19页指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我以为,提高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是简易可行的。可以实施两个简单易行的政策。一是限低的政策。在140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特别是16个5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在大外环以内,留出三分之一的道路用地,留出三份之一的绿化用地,就只有三分之一的建设用地了。只许盖高楼,不许盖低楼,2020年之后不许盖20层以下的楼房,2030年以后不许盖30层以下的楼房。二是限制密度的政策,不仅要盖高楼,而且要密集盖高楼,就像纽约曼哈顿南部、芝加哥滨湖主城区一样。凡是密度不够的城区,一律不许往外延伸。中国现在很多城市,十年以内,都不用再征地外延。比如北京中心城区和浦东,在城市中心区拆低楼、建高楼,就可以再建好多年。比如,中国人民大学东门外,燕山大酒店附近的几十个街区,有几百栋五、六层的老旧楼房,居然每平米五万起价;拆掉这些老旧房子,建成30到60层的高层建筑,就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
这里要讨论一个难以理解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今日中国大陆没有一个像样的城市中心区。城市中心区,外表看起来很简单,棋盘式,纵横几十条街,高楼密布,就像纽约曼哈顿南部城市中心区,就像芝加哥湖滨城市中心区,小一点的,就像香港的中环。北京现在没有,北京的金融街,楼与楼之间,常常不止一个足球场的距离。上海现在没有,浦西没有,可以理解,浦东也没有,浦东比浦西的建筑还要稀疏。广州现在没有,小蛮腰附近,只集聚了几十栋高楼。深圳现在没有,深圳搞得是一条大道式的城市建设。这究竟是为什么?是不会设计?还是会设计,但不会建造?还是会设计、会建造,但是怕建起来了管理不了?本来,上海浦东陆家嘴,一张白纸,从零开始,最容易建成中国的曼哈顿。前几天,7月5日,我在金茂大厦上面,指着楼下几百栋三、五层的小房子,问一个上海的朋友: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不像曼哈顿南端那样建密集的高楼楼群,为什么要建几百栋三、五层的小房子?这位上海的朋友说:这些小楼,比金茂大厦盖得还要早,现在要拆人家的房子,很贵,很难。我以为,真是活见鬼了,共产党当年能打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今天居然在陆家嘴拆不了小房子?真是政令不出中南海。邓小平先生1992年就说:中国要再建十个香港。小平先生这里说的香港,指的不是新界,而是中环。现在都2014年了,中国大陆连一个中环的影子都没有,这是目前中国大陆城市建设令人痛心疾首的一面。没有一个像样的城市中心区,不要说美日欧看不起你,就是香港人也看不起你。你要是有一个比中环还大两、三倍的城市中心区,管理得比香港还好,香港人能不服服帖帖吗?建设和有效管理像纽约曼哈顿南端城市中心区那样、芝加哥滨湖城市中心区那样、比香港中环还大的城市中心区,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实力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社会管理水平的标志。中国需要像对待建造两弹一星一样,对待建造和管理比中环还大的城市中心区。过不了这一关,中国在世界上就站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