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 题:禁限行业过半 关停企业超千 人口增速“双降”——北京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金钥匙”
新华社记者孔祥鑫、陈旭
禁限行业占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比重达到55%,城六区达到79%;工业用工人数减至98万人,首次缩减至百万人以内;全市常住人口连续3年保持增量、增速“双下降”态势……在9日召开的北京市“砥砺奋进的五年”新闻发布会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3年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成绩单”对外发布。
长期以来,功能过多导致人口过多等顽疾困扰首都发展。正如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伯正所述,适当疏解非首都功能,采用大禹治水的方法,疏堵结合控制人口规模,给出了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把“金钥匙”。
“舍”得坚决: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工作导向
刘伯正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3年来,北京市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工作导向,坚持疏控并举,分类施策,把疏解与提升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今年以来,北京集中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确保完成年度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调控目标。”
从2014年起,北京市制定实施并修订完善了全国首个以治理“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全市禁限行业占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比重达到55%,城六区达到79%。据介绍,目录实施以来,北京市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1.7万件。
在控制增量的同时,北京也在疏解存量。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樊健表示:“以是否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为衡量标准,对存量产业分类施策。”
据介绍,2013年至2016年,北京累计关停退出1341家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北京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提出的关停退出1200家企业的任务。今年截至5月底,北京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372家,完成全年任务的74.4%。
“一直说北京产业大军达百万,但如今工业用工人数为98万人,缩减至百万人以内。” 樊健说。
“北京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重大转变。”刘伯正介绍,在疏解非首都功能带动下,全市常住人口连续3年保持增量、增速“双下降”态势,2016年为2172.9万人,城六区常住人口实现由增到减的拐点,较上年下降3%。
“得”在高端:从“三降三升”到“三舍三得”
随着北京严把准入关口,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聚”和“招”的态势进一步扭转。
数据显示,从严调控的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2016年新设市场主体数分别下降72.75%、26.42%、18.36%;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未列入禁限目录的金融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科技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12.77%、26.76%、22.53%。
刘伯正表示,“三降三升”表明通过疏解功能做“减法”,北京正剥掉“白菜帮”,发展“白菜心”,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探索走出一条减量发展、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新路。
“主动瘦身就是积极健体。”樊健说,北京市经信系统妥善处理好“三舍三得”的辩证关系,即在发展理念上,必须舍速度,得效益;在产业选择上,坚决舍低端,得高精尖;在产业调整疏解和布局上,敢于舍局部和眼前利益,努力得京津冀长远发展。
据介绍,2015年《〈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出台,推动实现“北京制造”向“北京创造”转变;2016年,高精尖产品目录和企业技改目录出台,引导高端要素向创新型产业集聚……
“高端产业引领增长。”樊健说,今年1-4月,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2%和9.2%。
协同对接: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在推动产业对接方面,围绕集中构建‘4+N’产业合作格局,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努力形成聚集效应和示范作用。”刘伯正说。
据介绍,在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首钢京唐公司二期、城建重工专用车及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开工建设。设立首钢京冀协同发展投资基金,母基金规模200亿元,支持首钢北京园区和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开发建设;张承生态功能区对口帮扶工作积极开展,2016年帮扶资金达4亿元;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发布实施;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正式揭牌并签约45个入园项目。
除此之外,年产整车30万辆的北京现代第四工厂在沧州正式投产,实现了“一个工厂带动一个产业基地”,今年产值预计达到120亿元。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吸引了86个生物医药转移项目落户,已签约北京医药企业59家。
刘伯正介绍,在重大产业合作项目的带动下,北京对津冀的投资呈井喷态势,2016年北京企业在津冀的投资为2039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3.35倍。
“北京把首都产业发展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中同步规划和布局,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樊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