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漳州、泉州等地发生的疑似食用贻贝(青蛤、淡菜)中毒事件,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9日23时启动赤潮灾害二级应急响应。与此同时,漳州启动了二级应急响应,泉州启动了三级应急响应。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10日下午5时通报了上述消息。通报称,技术人员9日在漳州龙海、漳浦和泉州石狮等地开展相关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漳州漳浦、龙海海域水色均未见异常,但赤潮生物第一优势种链状裸甲藻的最高细胞密度达8.1×10^5个/升(基准密度:5×10^5个/升),已经形成赤潮,该藻种可产生麻痹性贝毒。同时,赤潮周边海域有牡蛎吊养区,吊养牡蛎及其设施附着有野生贻贝;在泉州石狮市梅林码头附近海域,赤潮仍在持续,第一优势种为链状裸甲藻,最高细胞密度为1.0×10^6个/升。10日中午,来自石狮市海洋渔业发展中心的消息,泉州海域6日开始出现赤潮,主要集中在深沪湾的石狮市永宁镇沿海一带,泉州湾海域也有少量出现。不过,到10日上午,泉州海域水色基本恢复正常。
记者从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了解到,此次漳州、泉州海域发现的赤潮生物优势种为链状裸甲藻,是福建省有赤潮记录以来该种藻类首次在福建海域形成赤潮。此次赤潮藻种密度超过赤潮基准值,并未造成水色明显异常,不易通过肉眼观测发现,在赤潮灾害中较为罕见。目前,福建海域处于赤潮高发期,福建海洋渔业部门要求各地高度警惕,加强监视监测工作。
根据赤潮监测结果,福建省海洋渔业部门启动赤潮灾害二级应急响应,漳州、泉州两地同步进行应急响应。据悉,福建省海洋渔业部门10日已派员到漳州、泉州两地指导应急处置工作,同时要求漳州、泉州两地关闭赤潮发生海域养殖生产区,暂停水产品采捕作业,严禁赤潮周边海域水产品上市。
10日中午,记者另从泉州石狮有关方面了解到,受赤潮影响,石狮市永宁镇7日、8日两天内,发生了两起8名外来务工人员食用贝类海产品中毒事件,8人经救治均已出院。早前,记者从漳州市漳浦县卫计局了解到,截止9日下午6时,漳浦县疑似因食用青蛤(淡菜)引起身体不适患者增至50人左右。经治疗,初步统计有27人离开医院,仍在接受救治、观察的患者病情较为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