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结束,等成绩、选报志愿的工作即将接踵而来。上大学网从2013年到2016年共曝光5批虚假大学名单,一些“野鸡学校”被曝光多次后换个域名继续存在。此次,又有381所虚假大学被揪了出来。(见6月14日《青年报》)
提到“野鸡大学”,最出名的例子莫过于《围城》中的方鸿渐,凭借一纸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文凭居然也是混得人模狗样,害人害己自不待言。但方鸿渐毕竟是自己主动花钱去买虚假文凭,现在的“野鸡大学”却是四处出击,招揽学生,所谓的录取通知书满天飞,真不知道会有多少不明真相的学生和家长上当受骗。
从公布的名单来看,不乏多次上榜的老面孔。比如,此次河南省教育厅曝光的中原金融学院、河南华夏医学院等,早在2013年某网站首发的《百所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中就赫然在列,随后更是成为每年各种野鸡大学榜单上的“常客”。从公布的数据来看,“野鸡大学”从去年曝光的210所升至今年的381所,数字不减反增,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由此人们不禁想问,为什么每年高考前后有名有姓的“野鸡大学”都异常活跃,其违法违规行为近乎公开,但却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事实上,“野鸡大学”横行,既有信息不对称、考生受骗上当的情况,更有很深的文化根源。要彻底消灭“野鸡大学”,就必须对其违法性进行认定并厘清各相关部门的责任,通过综合执法与治理,消除“野鸡大学”的生存土壤并切断其违法产业链。首先是从监管上发力。相关部门有必要对各类虚假教育类网站进行大排查,加大对“野鸡大学”的查处力度;其次是对考生、家长和社会加大宣传力度。教育部门应及时主动公布具有高招资格的高校名单,并曝光“野鸡大学”黑名单,使更多人提高防范意识,避免上当受骗;最后是提高犯罪的违法成本。对于存在和已经肆意泛滥的“野鸡大学”,要零容忍,发现一个查处一个,进一步提高制假售假的机构及有关利益团体的违法违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有效震慑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野鸡大学”这样的教育顽疾,要重拳出击。要发动社会、群众、媒体的力量,让行骗者“再无行骗之法,毫无藏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