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记者穿梭在浙江省党代会主会场、各分会场和代表驻地,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代表们在接受采访时常常“跑题”——他们时不时会推销起自己的家乡:“新景区马上就开张了”“这个项目一上马,村庄就会大变样”“现在不仅有漂流还可以露营”……
发自内心的自豪和满足,洋溢在他们脸上。十多年来,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从“811”行动到“五水共治”,浙江以“八八战略”为指引,扎实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在东海之滨打造出一个天蓝、地净、水清的美妙之地,书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浙江样本。
“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美丽浙江。”省党代会报告提出的这一目标,在代表们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把浙江建设成一个美丽大花园。”代表们说,这是全省人民的共同心愿。
补齐生态短板
提供更优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省党代会代表、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党委书记倪国正,对此深有感触。
大陈岛曾是上世纪青年垦荒者挥洒青春的“战场”,如今正迎来“二次腾飞”。为创建国际旅游度假示范区,大陈岛正全面整治生态环境,去年以来完成绿化修复,森林覆盖率突破60%;生活污水实现一级排放,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连海风里都没了鱼腥味。
倪国正注意到,报告提出“确保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巩固提升剿灭劣Ⅴ类水成果”,“这表明,省委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治水剿劣提升环境质量的决心始终不变。”倪国正说,经过多年拆违治水,浙江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但与“三个不带入”目标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尤其是消除县控以上劣Ⅴ类水质断面,是今年补齐环境短板的重中之重。
“全面剿劣并不是终点,继续巩固提升治水成果,让群众真正享受美好生态才是我们的目标。”倪国正说,眼下,大陈镇已经开始一项名为“五美”的工程,计划在全岛建设美丽街道、美丽村庄、美丽公路、美丽庭院、美丽家庭,“要让整个大陈岛,变成一个大景区。”
省党代会代表、平阳县万全镇冯宅村党支部书记郑有才,反复品读着报告中关于美丽城乡的内容,对“万村景区化”这一表述感慨最深。“谋划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推进万村景区化建设,这对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经济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郑有才说,冯宅村经过多年整治,已拿到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等6张省级“金名片”,“但和先进地区相比,村容村貌还不够整洁、精致,尤其是生态旅游、民宿产业等美丽经济发展还不够。”他计划省党代会后,继续整治村庄面貌,争创新农村建设的温州样本。
推行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这是报告提出的要求,也是省党代会代表、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下宅村党支部书记王根俏思考的问题——在垃圾资源化利用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让垃圾分类形成良性循环。王根俏说,目前垃圾资源化利用面临一个现实难题:对于腐烂垃圾做成的有机肥,村民取用热情并不高。她建议,在深入推进农村垃圾分类的同时,更要做好资源化、无害化的文章,出台政策鼓励村民使用有机肥,让这项工作走得更远、做得更好。
转变发展方式
守护绿水青山
污泥浊水的源头,正是落后产能的老巢。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打破拖累发展的坛坛罐罐,才能从根子上斩断污染之源。这是省党代会代表、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党委书记黄玉香的切身体会。
地处瓯江岸边的大港头镇,曾盘踞着大量违法搭建的木制品企业和加工点,镇上还有不少污水直排的养殖场,由此导致的污染曾让当地人苦不堪言。近年来,莲都区开展大港头木制品行业整治,拆除木制品企业(加工点)154家、关停养殖场53家,“这里焕然一新的面貌告诉我们,只有把生态经济培育成新的发展引擎,才能加快实现绿色崛起。”黄玉香说。
黄玉香说,告别传统发展路径的大港头镇,正在深挖生态优势、发掘古镇文化,打造全新的古堰画乡文化产业园区,中国江南巴比松项目、风情商业街项目、画家苑项目等一批投资达7亿元的油画产业平台项目已在加紧建设,“我们要走的,正是绿色崛起这条发展新路。”
今年以来,莲都区成功签下玩摄影、梦泉花海、雅溪漂流等项目41个,合同投资61亿元,其中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环保产业以及绿色服务业等项目占总数的85%左右,一个全新的生态产业正在瓯江两岸崛起。
省党代会代表、天台县雷峰乡祥和村党支部书记王国先的案头,放着天台云顶高山牧场旅游度假区规划方案。这个投资5.5亿元的度假区,将在祥和村附近建设高山牧场、暗夜公园、温泉等休闲度假项目,目标年游客100万人次。“我们村就要吃生态旅游饭。”王国先说,随着基础设施日渐完善,他看到了村庄新一轮发展方向,村里正在打造的雷峰茶产业文化园,正契合报告提出的“加快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要求。
坚决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是浙江各地的普遍选择。就在前不久,省党代会代表、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党委书记周忠平与一家公司商议,准备盘活村里的闲置集体资产,引入文创产业、手工传统艺术、非遗项目等。“报告提出,以治水治气为重点实施‘碧水蓝天’工程,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这正是我们今后工作的发力点。只有发展美丽经济,形成更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守住这片绿水蓝天。”周忠平说。
深化体制改革
发挥机制优势
浙江发展首要的优势在体制机制,关键的举措在深化改革。如何才能在更高层面谋划和推进美丽浙江建设?
省党代会代表、湖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德清县委书记项乐民介绍了德清的经验。早在2005年,德清就在全省率先推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随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成示范试点等改革探索也在不断推进。
“正是发挥了这些制度创新的优势,德清的绿水青山,才会不断变为金山银山。”项乐民说,面向未来,美丽浙江建设,更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再创新优势,确保生态保护进入制度化的崭新阶段。项乐民有个设想:通过建设“生态车间”“生态家庭”“生态校园”“生态企业”,在全社会、各行各业营造生态保护的文化氛围,培育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只有让生态文化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思想,生态保护才会成为一种行动自觉。”他建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立法,设立生态制造产业基金,对绿色生产、绿色制造等进行引导扶持,鼓励绿色产业,“把生态经济进一步培育成发展的新引擎,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进入更高的层次”。
“浙江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已经为群众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水清河畅。”省党代会代表、宁波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郑进达说,这些改革创新如何进一步深化?他的选择是“严”,“只有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当前,浙江提出打造环境监管执法最严省,“最严执法,就是要持续保持高压,构建全域化的环境污染防治机制。”郑进达建议,要实现永续发展,各地还应进一步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紧盯生态红线,狠抓项目推进,健全考核机制,落实环境责任。
代表们表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改革,务必按照报告提出的健全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实施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全方位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才能真正建成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城乡。
“山水与城乡融为一体、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浙江“大花园”的发展目标,在代表们的心目中已一点点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