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经过短暂的忙碌,往年繁忙的夏收,今年静悄悄地结束了。
回顾整个麦收,记者发现,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农机变得越来越智能,种地变得越来越轻松,优质小麦实现优质优价……这些新变化,让人对农业发展感到欣喜,对现代农业充满期待。
优质小麦价格优
农谚有“麦子入场昼夜忙,快打、快扬、快入仓。”6月14日,内黄县建国种植合作社里一派忙碌景象。“从上周开始收购新麦26,早上5点开始要一直忙到次日凌晨1点多。”合作社理事长李建国一脸疲惫又一脸喜悦。
“普通小麦现在是1.1元/斤,新麦26收购价格是1.25元/斤,优质小麦实现优价。”李建国举例说,社员樊海亮种的150亩新麦26,亩产比去年增加100斤左右,今年收成不赖。
去年,该合作社发展5000亩优质强筋小麦新麦26,麦收后测产均普遍提高。“目前仓容只有1200吨,只能优先保障社员来卖麦,毕竟已和面粉加工企业签了协议,必须保证专储专用。”李建国既高兴又犯愁,明年一定要提前建新库,扩大仓容。
内黄县农牧局副局长胡庆海介绍,按照“四优四化”要求,内黄发展优质强筋小麦16.2万亩,依靠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连片种植,标准化生产,优质小麦实现了优价。
包括内黄县在内,全省8个优质专用小麦试点县(市)去年发展优质专用小麦230万亩,带动全省种植面积600万亩。根据计划,今年,我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将达到800万亩。
农机手配上专用客户端
麦收季节,麦浪滚滚,机声隆隆。作为全国小麦主产区,来自四面八方的农机手驾驶着收割机追逐着金色的麦浪。
农民点下手机屏幕,收割机就会按时开进自家麦田。收割机出了问题,通过手机客户端就能实现一键报修,很快会有服务人员上门维修……参加过跨区机收的内黄农机手陈丽宁说:“这在往年是不可想象的,农机变得越来越智能。”
陈丽宁所说的客户端是农机企业推出的智能物联网平台,像滴滴打车一样,由种植户免费发布需求信息,农机手来“抢单”,农民对农机手进行选择,双方还能商谈价格。
今年雷沃公司的部分机型上配备了“金匣子”智能感应系统,农机手可以清楚掌握各地小麦收割机分布情况、作业进度、机收价格等重要数据,从而构建起“收割机指数”。
除此之外,农业部今年开通了农机直通车信息服务平台和手机APP,我省成立三夏跨区作业指挥中心,为机手提供天气、供油等服务。“互联网+机收”“互联网+维修”等新模式,为农机手提供越来越精准的服务。信息化、智能化,让今年麦收更高效、更便捷。
抢收抢种“一条龙”
1.3亩多麦田只剩下麦茬,1500多斤小麦地头被收走,随后麦茬被粉碎旋耕后,播种机播下包衣玉米种子……不到两个小时,这些活儿全部搞定。对于腿脚不便的新密市刘寨镇王沟村的刘德海来说,今年三夏大忙季一点都不忙。
通常来讲,原来三夏作业以抢收为主,但今年全程化特点明显,在抢收小麦的同时,玉米机播随即展开,“一条龙”作业模式盛行,三夏逐渐变“两夏”。
作为小麦生产第一大省,我省小麦播种面积8200万亩,适宜机收面积8100万亩。今年,410万台农机投入全省三夏作业,其中联合收割机18万台,按作业绝对效率计算,5天可收获完毕,考虑我省夏收南北时间差,18天至20天即可完成8000多万亩机收。而且,我省各地普遍采用小麦机收、秸秆处理、秋粮机播全程机械化作业模式,成熟一亩、收获一亩、播种一亩,提高了收种衔接效率。
越来越智能化的农机、高效有序的调度、先进的作业模式……忙碌的麦收开始变得“静悄悄”。可以预见,随着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未来种地将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