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内蒙古 » 正文

全球报道:荒漠化防治的内蒙古智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27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植树工人在现场演示水冲种植法。(源自新华网) 阿拉善生态系统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向外国专家介绍产品。王雨涵 摄 乌兰布和“沙漠

植树工人在现场演示水冲种植法。(源自新华网)

阿拉善生态系统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向外国专家介绍产品。王雨涵 摄

乌兰布和“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项目场地。王雨涵 摄

日前,首届内蒙古国际荒漠化防治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在阿拉善盟举行。150余位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和荒漠化治理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索荒漠化防治的科技创新之路。论坛召开前夕,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对库布齐和乌兰布和两大沙漠创新治理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一项项先进的治沙工艺和技术,引得专家们频频赞赏,对内蒙古生态治沙的经验和做法表示高度认可。

6月16日到17日,首届内蒙古国际荒漠化防治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在阿拉善盟举行。来自俄罗斯、以色列、蒙古国、日本以及国内的150余位生态环境保护、荒漠化治理领域专家学者齐聚阿拉善,共同探索荒漠化防治科技创新之路,阐述、交流生态荒漠化防治科技创新成果,共商全球性生态环境保护与荒漠化防治大计。

论坛召开前夕,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了40人的考察组,实地考察了内蒙古荒漠化防治科技创新工作,并就荒漠化防治成效与科技创新情况进行了交流指导。

考察组一行先后深入库布齐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腹地,重点考察了蒙草集团草原大数据库乡土植物馆、种质资源馆,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沙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刨茬板厂、东达獭兔研究院标准化示范基地、东达福源泉生态种植基地,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库布齐沙漠生态太阳能光伏治沙发电综合项目、阿木古龙甘草产业扶贫示范区、那日松沙漠生态修复区,内蒙古白音恩格贝濒危植物自然保护区,乌兰布和“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试验示范研究基地,阿拉善左旗百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等生态治理与科技创新典型。

在库布其沙漠生态光伏项目区,排列整齐的光伏发电板密密麻麻、一望无际,蔚为壮观,专家们纷纷拿起相机,拍下这一沙漠里的“太阳谷”。据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的特点是: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养殖,即在太阳能光伏发电发热的同时,在设备中间套种甘草、中药材等沙漠经济植物,并养殖绵羊、灰雁等,进行立体化发展。同时,安排当地贫困户参与种植、养殖和光伏板清洁等工作,带领他们增收致富。日本沙漠绿化实践协会会长田刚釟郎被生态光伏项目的壮观所震撼,仔细询问了项目的设计寿命、发电量等细节,认为“这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而且对其他荒漠化贫困地区进一步总结光伏发电与治沙改土、改善民生,有重大启示意义。

夏日的阿木古龙健康产业示范园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上万亩甘草正展瓣吐蕊,智能温室里,黄瓜、西瓜、草莓、芸豆,各种有机果蔬挂满枝头。有关企业工作人员向专家学者介绍了甘草根瘤菌治沙改土的效果,重点介绍了企业自主研发的“甘草平移技术”。原来甘草都是竖着长,1棵能改土0.1平方米,采用平移种植法,甘草可横着长,滋生根蘖,1棵能改土1平方米,效率扩大了10倍。这引起了蒙古国农牧业科学院教授斯·策仁达希的兴趣,他蹲到甘草地里,亲自扒开沙土,查看横着生长的甘草根,忍不住啧啧称奇。

在那日松沙漠生态修复区,专家们了解了生态修复的技术迭代,从最初的水瓶种植法,到水冲种植法、螺旋钻种植法、节水容器种植法,以及迎风坡造林等。植树工人现场演示了水冲种植法,以水压为动力,在沙地冲出深度1米左右的孔洞,将苗条插入孔内,使苗条与沙土层紧密结合,挖坑、栽树、浇水3个步骤一次性完成,栽种1棵苗木仅需10秒钟,成活率却能达90%以上。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丁国栋观看了整个过程,连连称赞:“这确实是个好办法!”他认为,那日松沙漠生态修复区采用的治沙技术先进,治理效果好,而且依靠沙子发展产业,这个方向是对的。

考察结束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依·佐恩对内蒙古科技支撑荒漠化防治取得的成效赞不绝口。他感慨地说:“内蒙古荒漠化治理面积大、技术工艺新、效果好,把民间办法和现代化手段相结合,方便快捷,接地气。发展沙漠生态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和现实需求相符合。这些都让我印象深刻,这简直就是一项艺术!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