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民众购物利用网络支付。 陈超 摄
中新社成都6月29日电 (贺劭清 杨珺)将手机对准贴在桌上的二维码,输入摊主算好的菜钱,用大拇指指纹确认付款……晨练后,成都退休工人邓家秀提着用手机支付买来的一袋萝卜,又走向隔壁熟食店,开始了崭新一天的“无现金生活”。
从2015年末微信、支付宝的红包大战,到杭州5000辆公交车移动支付全覆盖、成都地铁全线启动移动支付,再到成为2017年高考作文关键词……移动支付这一全新的支付手段正以燎原之势,悄然改变着中国民众的生产和生活。
年过七旬的邓家秀在三个月前加入到这波大潮中。“我很早就想把在微信上抢到的红包花出去,但怕不好操作,一直没有尝试。”邓家秀说,在小区广场舞舞伴的鼓励下,尝试了手机购物,“真是很方便,以后跳广场舞不用再特意拿零钱包了”。
她还表示,老年人易忘密码,但现在可用指纹代替数字密码,不少商家也将付款二维码放大,方便老年人使用。
离成都150公里的阿坝州汶川县,时下正是大樱桃销售旺季,随处可见沿街叫卖的小贩。贴在商贩唐雪梅移动推车上的支付二维码,从今年开始已成为当地零售商品不可缺少的“招牌”。
“许多买樱桃的顾客身上没有现金,我让他们直接转到儿子的支付宝里。”唐雪梅说,虽然她还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但在成都工作的儿子早就开始用手机解锁共享单车,扫码搭乘公交了。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80后”“90后”是移动支付的绝对主力,但像邓家秀、唐雪梅一样,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开始尝试手机购物。而更年轻一代,也正在加入试水。
“为了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我没有将爷爷奶奶过年给她发的微信红包取出来。”成都某百货公司收银台旁,市民王皓轩正拿着手机指导上小学的女儿如何用微信付款。
收银员陈琳说,一年前公司曾安排店员指导顾客使用手机付款,但随着移动支付普及,这个专门的指导岗位已经取消了。
考虑到不是所有家长都愿意让孩子使用手机,深圳一网络公司还研发了可以移动支付的儿童手环。目前该手环正在长沙试运营,儿童可通过手环消费,家长也可以通过手环发放零花钱。
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仅2017年一季度,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处理移动支付业务93.04亿笔,金额60.6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65.71%和16.35%。
“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的规模已达到美国同期的50倍左右,并且还将继续高速增长。”西南财经大学互联网金融与支付研究所所长帅青红认为,大部分欧美国家经历现金时代、票据时代、银行卡时代后才能进入少量现金时代。而中国得益于智能手机、4G网络在三四线城市及农村的广泛普及、覆盖,让中国实现“弯道超车”,直接从现金时代进入到少量现金时代。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报告(2017)》显示,2016年中国境内活跃的智能手机达23.3亿部,较2015年增长106%。
“2008年我管理的营业厅第一次销售智能手机,接近两千元的售价让许多顾客望而止步。”四川广元电信渠道客户经理翁俊介绍,2013年智能手机开始大幅降价,成为顾客首选,如今店内便宜的智能手机只需400元便能买到,原来的老年机客户群体也因为需要移动支付,而更多地选择购买智能机。
此外,第三方支付平台为抢占移动支付市场份额推出的各种优惠活动,进一步加速了移动支付在中国的普及。微信在每天三个不同时间段发放500万份移动支付鼓励金,支付宝将其推出的付款奖励金形容为“无现金生活的小惊喜”,中国银联也推出了“62狂欢优惠节”来抢占阵地。
“移动支付表面上只是一种支付手段的变化,实际上却是流通方式的变革,它为民众带来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四川省居民消费研究会理事、西南财大前校长王裕国指出,移动支付拓展了互联网进入居民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目前中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已领跑全球,国家还需要制定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来防范相关金融风险,更好地迎接这场变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