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浙江 » 正文

全球报道:浙江省中高职院校开设冷门学科传承“绝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07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在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提升文化软实力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文化浙江,成为浙江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之一。在加强中

在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提升文化软实力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文化浙江,成为浙江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之一。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等方面浙江早已起步,并建起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据不完全统计,在浙江中、高职院校中,传承传统技艺的独门专业有近10个,其中“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5个。这些职业院校中的“独门专业”,肩负着传承地方非遗技艺、发扬工匠精神的使命。记者最近连续走访了这些独门、冷门专业,记录浙江对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追求。

要做匠人

先修匠心

在宁海汽车西站旁,有一座“东方艺术博物馆”,博物馆后面通向泥金彩漆代表性传承人黄才良创办的工艺品厂。

泥金彩漆是宁海独有的一种漆器制作工艺。宁海第一职业中学的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专业不仅是培养泥金彩漆技艺传承人的独门专业,也是浙江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之一。

2006年,泥金彩漆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当年,全省第一个泥金彩漆技艺培训班便在宁海一职开办起来,传承人黄才良和陈龙受聘为学生上课。黄才良说:“学艺这东西,一要定心,静下心来;二要坚心,克服一切困难,首先不要讲报酬,你才十七八岁,讲什么报酬呢。要先把艺学好,要花时间多学点,肯吃苦才好。”

他自己17岁开始学艺,两年满师,比一般人快了一年,靠的是没日没夜刻苦学习,后来成了宁海家喻户晓的木雕大师和企业家。儿子黄雍留学日本3年,中国美院进修4年,被他劝回来接班,第一步就是让黄雍下到工厂老老实实磨刀。“学校学的理论再好,动手能力差,也是不行的。”黄才良说,刀的锋口能磨好的话,对钢刃就心中有数,造像时一刀一凿,浅深轻重都有数了。

黄才良说,目前市场不错,不少人家嫁女儿时会特意来订做几件泥金彩漆做嫁妆,但培养泥金彩漆传承人太难。“你看泥金彩漆作品蛮漂亮,但要真做起来,蛮烦的,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做过来,日复一日地做,所以得先学会板凳一坐十年冷。”

“宁海一职”的徐为琴已在这里工作8年了,去年,她的课题《泥金彩漆双源融合的实践探索》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双源就是传统、现代两个源头,传统需要创新。”徐为琴说。

走访独门专业,会感觉到这些专业如同洪流中被一只锚牢牢地钉在原地,这里传承的不仅仅是手工技艺,更是传统操守和美德。这些美德投射到匠人身上,是认真、专注、艺无止境,投射到物上,是精心打磨,传于后世。

2009年,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以瓯绣、瓯塑为基础的艺术设计专业,将瓯绣、瓯塑、瓯窑作为专业必修课程,是全省唯一传承瓯地非遗技艺的独门专业。

从教11年来,瓯塑技法老师郑央凡教过不少学生,但令她最难忘的是一个金华女孩。3年时间里,这个女孩每天要听10节课。后来她应聘的第一份工作是眼镜公司设计师,用人单位为她打破了从不招应届生的惯例。后来她又做过插画老师、网页设计师,只要拿出自己做过的瓯塑作品,用人单位都十分欣赏。郑央凡笑着说,尽管她的学生不一定会从事瓯塑行业,但能从瓯塑中受益这么多,也让她很欣慰。

技术新人 快速成长

在绍兴古越龙山酒厂,可以看到连片的厂房屋顶上,密密麻麻地“铺”了一层层的黄酒酒坛。

全世界只有中国生产黄酒,绍兴的黄酒产量占了全国的一半以上。黄酒的历史有多长?据文字记载是2000多年,考古发现是近万年。然而,黄酒酿造作为一个专业出现,还只有短短6年时间。目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唯一开设黄酒酿造专业的高职院校,还出版了国内首套高等教育黄酒酿造专业系列教材。

2013年,从浙工院黄酒酿造专业毕业的赵寅亮来到古越龙山手工酿造车间,跟着老酿酒师翁荣庆学技艺。翁荣庆发现这个年轻人肯吃苦,又学得快,觉得很难得,便将一身技艺倾囊相授。2016年,赵寅亮参加全省职业技能大赛,摘得黄酒酿造项目第二名,获“浙江省技术能手”称号,现在已是车间主任助理,走上了管理岗位。

“中国黄酒与德国啤酒、法国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只要看看葡萄酒在世界上的普及程度,就会觉得黄酒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赵寅亮说,酿酒行业这几年也在大力开展机器换人,机械更新换代很快,酿酒师必须尽可能缩短和机械磨合的时间,还要具备机械管理和创新能力。

与绍兴的黄酒产业一样,今天的东阳被誉为“世界木雕之都”,有3000多家木雕企业,与木头相关的产业年产值超过200亿元,但木雕大师们看得更远:接班人要跟上。

2008年,东阳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重新开办了已停办多年的木雕工艺与设计专业,这是一个和泥金彩漆类似的独门专业。

38岁的邓玉荣是东阳职教中心木雕专业负责人,也是这个专业培养的首批双师型教师。记者见到他时,他的一只手指还裹着纱布,是做木雕时划伤的。对木雕艺人来说,流血流汗乃至缠绕终身的职业病都是必须承受的修行。

对专业办学来说,最难的是师,有经验的木雕师傅难请。东阳职教中心外聘教师卢永德老师傅9年前从东阳木雕总厂退休,在职教中心一教就是6年。在卢师傅看来,木雕手艺很挑人,既要灵光,又要有毅力、不怕苦。

在当地一家木雕厂,刀斧声砰砰不绝,在几乎全是中年人伏案的背影中,记者看到了两个年轻人的身影,他们叫陈秀芝和金帅杰,从东阳职教中心毕业后来到这里继续当学徒,起码还要学六七年。“做木雕,是要耐得住寂寞的。”陈秀芝说。

非遗技艺 薪火相传

记者采访过“南宋宫廷刺绣”代表性传承人、“男工绣”唯一传承人赵亦军。“手工艺的工作,首要就是静心。外面再热闹,你不要去参与,外面攀比厉害,你一心一意做自己的……”老先生对记者说,浮躁做不出好东西,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他相信,传统技艺不会在时空流转中失色,若干年、若干代之后,一定会有有心之人凝视着他留下的作品,将杭绣的技法细细揣摩、创新、发扬。

所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独门专业是一门关于传承的专业。

独门,常常意味着小众、冷门、寂寞。想象独门专业的未来,隐隐就透露出对明天的想象——独门专业将走向何方?

在温州,瓯绣非遗传承人只有十几人,为了传承瓯绣,他们对瓯绣做了很多改良,使过去以厚重为特点的瓯绣变得更富立体感,贴近现代人的审美。

“慢工细活的传统刺绣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实际是脱节的,所以关键是怎样接上,接上了,瓯绣就会有新出路。”浙工职教师邹绳珠试着将瓯绣的元素融入日常生活,带领学生设计出了38套瓯绣衍生品,涵盖室内壁挂、手机壳、点菜单、婚纱等。

泥金彩漆传承人黄才良和陈龙说,他们这一代一定要守住原汁原味的泥金彩漆手艺,创新留给下一代去做。他们口中所说的下一代,就是那些正在以及即将走进这个专业的更多年轻人。

独门专业培养出来的新工匠,不会仅仅停留在吃苦耐劳的“师傅型”工匠,而是业有专攻、技有高度,以现代科技武装、具有人文精神的现代工匠。

从绍兴、宁波到温州、金华,一个个传承传统手艺的独门专业,都在向我们诠释“坚守”的含义。传统非遗技艺需要世代薪火相传,让瑰丽的文化记忆绵延不绝,让人们魂牵梦萦的传统文脉延续不断。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