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浙江 » 正文

全球报道:美美与共长三角 一体发展谱新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11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浙江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提出“八八战略”,明确要求“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

浙江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提出“八八战略”,明确要求“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10多年来,浙江省与沪苏(安徽后来加入)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长三角一体化日益成为推动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去年6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长三角世界级的城市群,由江苏、浙江、上海、安徽三省一市组成的新长三角城市群阵列,未来将打造改革新高地。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正步入新阶段。可以预见,未来五年,长三角一体化将比以往更深刻地影响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全省上下向着“两个高水平”的宏伟目标奋进的征程上,如何协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是浙江新的历史任务,也是浙江发展的战略机遇。

交通先导 空间一体

周一早上8时,杭州小伙徐航把妻子送到杭州东站后,赶往城西的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两小时后,妻子已在位于上海静安区的一家信托公司写字楼参加晨会。中国高铁版图上最密集的长三角交通网络串联起繁华的都市圈,编织起了很多人奇妙的“双城生活”。

徐航们早已习惯的“铁轨上的日常”背后,是长三角交通格局的蝶变。仅高铁方面,2010年7月,沪宁城际高铁开通运营,上海、江苏“2小时交通圈”正式形成。2010年10月,沪杭高铁开通运营,实现上海、浙江主要城市的“同城效应”。2013年7月,宁杭、杭甬高铁同步开通,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城市的“高铁都市圈”正式形成,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已经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0.5至3小时”高铁都市圈,为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奠定了基础。高铁的公交化真正凸显了“同城效应”,让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有了现实可能。

在长三角基础设施一体化的进程中,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使宁波的经济腹地明显扩大,直接进入上海经济圈的核心圈,成为长三角核心副城之一。宁波也从长三角交通末梢一跃成为海陆交通枢纽和节点城市。

因为一座座跨江跨海大桥的通车,长江作为天堑的物理隔阂意义已被大大压缩。一座桥改变一个产业,一座桥改变一座城市。这些年来,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和扩散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大桥南端的杭州湾新区迅速发展为一座新兴的滨海新城,集聚了上海大众等一批高端制造业项目。

这些桥,是近年来浙江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的最佳见证。一座座跨江跨海大桥建成通车,使得长三角能够打破江河湖海对于传统长三角“Z”字型结构制约,使长三角能够向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一体化纵深发展。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郁鸿胜认为,基础设施一体化实际上是经济效益一体化。

以高铁、城际铁路为代表的轨道交通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形成,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优势互补 产业一体

浙江研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国东递给记者一张名片,正反面印着两个公司名,一个在上海金山工业园区里,而另一个在平湖市新埭镇的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科技园内。两地电话都以021打头。

3年多前,因为上海金山的厂房租金上涨、空间有限等原因,陈国东将工厂搬到了新埭。几年间,“研和”年产值增长近3倍。今年3月,研和股份成功挂牌新三板,生产基地二期也正在建设中。

“研和”所在的“热土”,就是位于沪浙交界处的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全国首个跨省(市)合作的科技园。在作为“浙江全面接轨上海桥头堡”的嘉兴,除了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秀洲区的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海宁市的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等都成为嘉兴全面接轨上海的重要产业载体。

“不只是产业转移那么简单,嘉兴谋求的是与上海协同创新,融入长三角的产业分工体系。”嘉兴市发改委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嘉兴市已有2000多家工业企业与上海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近5年来,引进来自上海的企业1400多家,到位资金600多亿元。

浙江民间资本丰沛,这一优势尤为兄弟省市所看重。最近10年,浙江人投资上海热情很高。曾有统计显示,鼎盛时间,平均每5家外省市在沪兴办的企业中,就有一家来自浙江。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军说:“浙江是对外投资大省,主要流向安徽和江苏苏北地区。”

产业一体化,科技是支撑。上海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围绕长三角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由上海市科委牵头,以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等为依托的“长三角技术转移系统”于2011年开始试运行,形成长三角技术交易网络体系。据统计,2009年至今,上海向浙江、江苏、安徽输出技术总计23773项,累计成交金额达311.94亿元。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令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如虎添翼。去年9月,阿里巴巴与江苏的徐工集团联合打造的“徐工工业云”上线,双方在中间件平台上协同建设共享用户、算法、交易、评价、物流等,实现模块化开发管理,在产业链上的各个群体都可以通过开放的APP与徐工和阿里对接。

产业的转移、集聚,重塑着区域内的产业分工格局。包括浙江嘉兴等在内的上海周边城市,纷纷以各自特点打出全新的产业承接牌,协同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寻找到自己全新的定位。长三角区域内,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的引领能力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融合共赢 制度一体

去年12月8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杭州举行,这一会议在三省一市轮流举办。

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的定期会晤机制,最初由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议设立,首次座谈会于2005年底在杭州召开。2008年,原本由江浙沪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参加的座谈会首次邀请安徽参加。

区域经济学者潘毅刚表示,长三角一体化经过10多年发展,已大致完成要素一体化发展阶段,基本形成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的区域合作机制,一体化发展正步入制度一体化新阶段。

制度一体化,三省一市在许多方面展开了探索。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2014年,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第一轮到期。3年试点期间,皖浙两省断面水质全面合格,新安江水质稳中趋好,千岛湖营养化问题同步改善。

长三角城市群是首个引入自贸区改革经验的城市群,自上海自贸区成立后,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海关纷纷启用“区域通关一体化”的通关模式,三省一市的出口企业可自主选择申报地、查验地点、通关方式,实现报关企业异地互认、五地海关执法互认等。

制度之上,还有理念。“在市场驱动型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下,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关系不再是‘此消彼长’,而是‘美美与共’‘融合共赢’。”一位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长三角一体化深层次推进需要更包容的心态,敞开胸怀,形成互补共赢的合作机制。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总监芮晔平表示:“更好的合作应该是三省一市以及各城市政府部门要有替对方解决所急所需的合作心态,主动拿出自己的优势资源,来补对方的短板,以此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