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到回收员蒋承仁,杭州下城区潮鸣街道艮园社区居民鲁大妈便热络地聊起天来,交上装得满满的一袋垃圾,对有偿分类回收连连夸赞:“只要打个电话,回收员就上门,垃圾分类还能换钱,老百姓的热情当然高!”
今年5月起,潮鸣街道引入垃圾分类服务企业浙江九仓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以有偿回收促垃圾分类,居民参与度大幅提高。试点两个月以来,已累计回收生活垃圾60余吨,1000多户居民踊跃参与,小区垃圾减量达20%左右。
在杭州其他街道,企业有偿回收厨余垃圾的“金甲虫”模式、企业督导垃圾分类的“洁来雅”模式等,纷纷试点推行,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路径,破解城市垃圾分类难题。
居民踊跃参与
分类才有效果
潮鸣街道有常住居民2.8万余户、约7万人,平均每日产生生活垃圾91吨,环保处置压力较大,但垃圾分类始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如何让居民提高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是街道社区非常苦恼的事情。”潮鸣街道城管科科长陆千里表示,以行政手段推广垃圾分类,主要依靠宣传、倡导,较难对居民产生约束效力,也难以持续激发分类热情。分类开展初期,居民基本能配合做好分类投放,但后期又渐渐恢复原来的生活习惯,分类效果难以持续。不少居民主动性不强,认为垃圾分类责任在政府,置身事外。不少社区陷入垃圾分类“管不好”“劝不住”的窘境。
环保企业针对居民需求推出的服务模式,更符合市场规律。以垃圾减量、促进分类为目标,今年5月,潮鸣街道率先引入浙江九仓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在艮园社区设立回收服务站。该公司创立的“互联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品牌——“虎哥回收”是一个生活干垃圾有偿回收项目。居民只需完成垃圾“干湿分离”,即餐厨垃圾、厕所垃圾等为“湿垃圾”,由居民自行处理,其余为“干垃圾”,由企业负责上门回收,塑料、金属、废纸、玻璃等可利用资源还能换取每公斤0.8元环保公益金,凭积分可在社区公益超市购买数百种粮油、日用品。
运营两个月来,艮园社区1000余户居民参与有偿分类回收,约占居民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如今,不少艮园的大伯大妈已经养成习惯,每天早上将垃圾干湿分开,湿的扔进绿色垃圾桶,干的送到“虎哥”服务站有偿回收,再到服务站旁的公益超市转一圈,将垃圾“变”为鸡蛋、牛奶、香油、大米……
早在一年前,杭州市余杭区已将“虎哥”模式覆盖30多个小区,共建立服务站14个,累计兑付环保公益金约100万元。有偿回收的优点显而易见:简单,“干湿分类”容易操作;实惠,回收价格较高,居民得到激励;方便,通过电话、微信、APP呼叫,回收员可上门服务。艮园社区居委会主任王岚说:“过去不能卖钱的旧衣服、玻璃瓶,企业现在全部回收,确实让居民尝到了甜头。”
垃圾减量效果也已显现,企业入驻后,艮园社区每月减少垃圾30多吨。潮鸣街道城管工作人员胡振宇说:“最直观的感受是,小区垃圾桶干净了,大件垃圾减少了,楼道堆积的杂物不见了,解决了困扰环卫、消防工作多年的大难题。”
从嫌麻烦、不愿分,到享实惠、主动分,市场化改革成为撬动居民分类热情的关键。
市场有序开放
企业渐成主角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今年6月,杭州市发布《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处理运营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进一步深化垃圾处理运营体制改革,推进生活垃圾处置市场全面开放。这让更多企业看到了环保服务市场的巨大机遇,促成更多创新模式加速试点。
杭州市文晖街道流水西苑社区,老年人口较多,垃圾分类宣传效果较好,但每天产生的大量厨余垃圾仍然很难处置。针对老年居民特点,街道瞄准“湿垃圾”发力,引入“金甲虫”(杭州金轩环境服务公司)有偿回收厨余垃圾。6月下旬项目展开试点,在该社区新建四个厨余垃圾回收点。居民可将厨余垃圾兑换为公益积分购买商品,企业则将垃圾发酵加工,制成农业肥料。剩菜剩饭也能换钱,让大伯大妈们惊喜不已。试运行以来,流水西苑已有数百人参与“金甲虫”厨余回收,2000余户居民达成服务意向,大量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针对基层环卫管理人员不足问题,今年6月,杭州东新街道试点推行垃圾分类第三方服务模式,由杭州洁来雅物业公司承担分类宣传、巡检、分拣、减量回收等任务。目前该街道已将14个小区、1.04万户居民纳入服务范围,生活垃圾累计减量30余吨,效果初显。东新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周连中介绍,企业入驻后,新增分类督导员28名、巡查员7名,每日在各垃圾站点现场执勤,以专业运营促居民知晓,以社会力量促分类效率。
“随着垃圾分类深入推进,企业将逐渐唱起主角。”杭州市城管委市容环境卫生监管中心分类指导科科长曹勐琦介绍,《浙江省城市垃圾分类“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仅靠政府财政补助推动垃圾分类,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急需确立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分类处理中的主体作用。
据杭州市城管委统计,目前杭州已有127个小区联合政府、企业、居民力量,开展智能垃圾分类试点,利用二维码、物联网、公益积分等手段,提高垃圾分类参与度和准确性。“政府-企业-社会”共同运作的垃圾分类模式,正在快速铺开。
建立评估机制
规范运营秩序
推进生活垃圾处置市场的全面开放,对培育优秀企业,规范市场秩序提出了更高要求。
曹勐琦介绍,垃圾分类项目前期投资较大,需要社区、居民共同支持,政府适量“输血”。以“虎哥”模式为例,高价“买垃圾”,企业如何不亏本?试点街道将社区公益超市纳入垃圾回收服务站,减免店面租金,降低了环保公益金的兑付成本。社区的环卫经费、志愿服务补贴、居民福利支出也可与公益金挂钩,提高超市利润。同时,“互联网+”附加值给了垃圾分类产业更大的想象空间,回收服务软件可导入商业广告,提供家政服务,也可与“智慧社区”平台融合,获得更多商机。
此外,政府建立服务绩效评估机制,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给予环保项目补贴。例如,文晖街道将“金甲虫”可获得的服务经费与垃圾回收总量、分类效果、参与居民数量挂钩,根据年底达标情况结算服务费用。东新街道则派专人监督分类督导落实情况,由社工陪同企业工作人员上门宣传、现场分拣,同样落实按质付费。
余杭区则计划全面普及干垃圾有偿回收,按照服务家庭的总数对企业实施资金补贴。“按户补贴可以激发企业扩大服务范围的积极性,也能有效杜绝虚报回收总量的情况发生。”余杭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给予每户补贴的金额标准,区政府正在核算,将控制在社区、街道可承受范围之内。
“优秀的环保服务企业应当建立长期有效的盈利模式,在市场中独立生存。”曹勐琦表示,垃圾分类服务企业自我“造血”,需要进一步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再生利用水平,“要形成更加现代高效的分类回收体系,仍需试点先行、稳步推进、不断探索。当然,推进生活垃圾处置市场的全面开放,对提升专业监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