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一户大院,进入视线的是满院子的李子树和葡萄藤。诧异间,耳边又传来悦耳的鸣叫,仔细一看,原来院子的西侧饲养着美丽的孔雀。周海燕、周海南姐妹俩告诉记者,她们利用庭院栽植果树、养孔雀,年收入能达到20多万元。
在嘎查另一户郎春花家,她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话不落音的说:“我家门前的水泥道都是政府花钱给铺的,连房顶彩钢瓦也是嘎查帮忙安装的,嘎查的变化,外出回来的人都认不出来了。看看我们左邻右舍,哪一家不是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兴安盟是典型的老少边贫地区,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内蒙古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如今那里发生的变化,正是内蒙古农村牧区生产生活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内蒙古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富民优先导向,优先保障重点民生支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努力增进人民福祉,提升了“民生温度”。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45.2万套,完成投资2411.6亿元,超额完成国家任务,受益人口占到全区城镇人口的四分之一,实现城镇人均住房不足15平方米困难家庭的应保尽保。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完成75.3万户,完成投资450多亿元,受益农牧民达263万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3692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1倍多,全区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道路面积等5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一场场脱贫攻坚的大战役,内蒙古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197.8万人,锐减到2016年的56万人,全区农村牧区贫困发生率由14.7%下降到4.1%。140余万人从贫困中拔出脚、昂起头。
目前,内蒙古已经形成了遍布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医疗水平大幅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已升至75.8岁;内蒙古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形成了覆盖城乡、层次齐全的现代化办学体系;民族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办学条件处于同级学校的优质水平,各学段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比例均超出其人口所占比例,进入全国前列……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从一串串带着温度的数字中不难看出,“十二五”以来,内蒙古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民生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升,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民生大网越织越细、越织越密,不仅让群众同享改革红利、共享发展成果,也让内蒙古发展前行的步伐更加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