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紧密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系统化、标准化、组织化、精细化、信息化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城市基层党建新路子,初步形成多措并举、多方联动、多元共治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
系统化引领一体化,推动形成顶层发力与底层着力有机联动工作机制。针对内蒙古城镇分布点多线长面广、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运行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布局上梯次推进。按照“街道社区党建——城市街道社区党建——城市基层党建”基本脉络,将全区城镇划分为三个方阵,坚持试点先行、抓片带面、梯次推进。选择城市化水平较高、党建基础扎实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市作为第一方阵,17个中小城市作为第二方阵。通过抓实一、二方阵特别是主城区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带动第三方阵,提升整体水平。方法上分步实施。坚持问题导向,每年确定不同的工作重点,锁定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解决“穷”“弱”“难”等问题。机制上五级联动。自治区层面制定出台14个制度文件,健全完善自治区、市盟、区(市旗县)、街道、社区五级联动的组织、责任、制度体系。
标准化引领规范化,推动党建基本要素向城市基层下沉。基于内蒙古欠发达的基本区情,针对财力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社区干部后继乏人、党建职能弱化等问题和困难,逐步对组织设置、职能职责、经费保障、场所建设、队伍建设等制定量化标准或作出明确规定,以基本规范推动职权资源力量下沉,着力把街道社区做强做实,激发党组织活力。以落实基础保障为重点推动资源下沉。2013年以来,自治区财政实施每年安排每个社区党组织10万元为民办实事补助资金政策,累计拨付10.3亿元。以建强社区队伍为重点推动力量下沉。着眼于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制定一系列标准要求,切实抓好选拔配备、培养锻炼、激励保障各个环节工作。各地通过街道机关下派、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从社工专业大学毕业生中招聘、从服务期满大学生“村官”“民生志愿者”“三支一扶”等公益性岗位补充等方式,多渠道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
组织化引领区域化,推动街道社区党建与驻区各领域基层党建融合。坚持从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和共同需求入手,织密基层组织之网,通过组织纽带把各方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实现活动载体、价值取向连接,推动传统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向驻区单位、新兴领域融合,不断扩大党组织有效覆盖。103个区(市旗县)全部成立党建联席会,268个街道建立“联合党工委”,2239个社区建立“联合党委”,稳步推行党组织、居民协商议事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四方共议”的组织架构,基本做到区域性党组织全覆盖。依托街道社区党组织,通过建立党建服务站(点)、统建联建等方式,推进专业市场、商务楼宇、商业街区等集聚区党建工作,着力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各地从规范运行机制入手,逐渐明确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城市基层党建、社会治理中的职责任务,明确驻区单位参与区域化党建、共驻共建的具体责任,通过建立健全例会、共建项目管理、双向述职考评等制度,保证组织架构发挥作用。
精细化引领精准化,推动党组织功能适应城市基层多样化需求。针对城市居住群体日趋复杂、多元主体、多样需求等特点,切实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行网格管理。将居住在社区的各类党员纳入网格党组织,通过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居民党员自主服务、离退休党员发挥余热等活动,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网格党员服务体系。彰显地区特色。着力抓好“祖国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坚持把城市民族工作融入基层党建,根据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心理特点等,积极探索“一街一特色、一社一品牌”工作模式,不断提高管理服务针对性,推动党的民族政策落实到城市基层。
信息化引领智慧化,推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融入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全过程。把“智慧党建”作为推动从严治党向城市基层延伸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遵循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和规律,突出针对流出党员、流入党员、年老体弱党员等重点群体,注重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设计党建载体,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履行教育管理党员的基本职能。依托互联网技术,不断加强城市基层党建数字管理,建立完整的党建工作信息数据库,形成涵盖全区各领域党组织、党员以及各类党建工作内容的区域性党建管理数据包,实现党建信息实时更新、自动统计、一键显示。各地以“互联网+”基层服务平台为载体,探索建立街道社区信息发布平台、城市居民“一键式”数字呼叫系统等,构建以党建为引领,以电子党务、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网络问政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