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福建 » 正文

全球报道:照亮明日城市——厦门新观察(下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26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一座有远见的城市,必然深入思考城市与人、城市与自然、城市与发展的关系。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一颗明珠,厦门一直以海滨城市的美丽

一座有远见的城市,必然深入思考城市与人、城市与自然、城市与发展的关系。

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一颗明珠,厦门一直以海滨城市的美丽形象享誉中外。行走在鹭岛的大街小巷,问计于城市的干部群众,记者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正以清醒的眼光审视未来,以一系列城市规划和建设治理的开创性探索,锻造明日之城的光荣与梦想。

城市抱负:小空间与大愿景

厦门的小是出了名的。

它辖区面积小、经济规模偏小、人口规模在同等城市中也偏小。作家高云览描写厦门的篇章以《小城春秋》命名,来过厦门的人也往往留下一句“美,但真小”。

小是厦门的特质。曾经,厦门为小而纠结。如今,厦门正在解开这个疙瘩。

记者在厦门采访发现,无论城市决策者,还是广大市民,都在跳出“小”心思,谋划“大”格局。

——以空间规划引领城市大愿景。

厦门有“海上花园”的禀赋,有对外开放的基因。她不指望“填海造陆”变大,也不愿意“摊大饼”式扩张。

厦门变“大”,始于站位。认清资源禀赋、机遇挑战、时代使命,把自身发展放到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以及深化改革的时代大坐标中去谋划。

“到建党100年时,建成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展现中国梦的样板城市。”2014年统筹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如此展望。

不只有愿景,还有具体定位:从国际、国家、对台、区域和城市五个层面,明晰厦门在不同维度中的发展目标。

“在中国城市规划里,厦门的这个规划是贯彻党中央‘美丽中国’执政理念的一次开创性实践,针对传统做了一系列突破性变革。”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说。

这些目标并非说说而已,厦门通过立法程序让规划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确保“一张蓝图管到底”。

——以自我突破推动城市大发展。

这种跨越,既有空间上的,也有概念上的。

空间跨越不拘一格:通过“跨岛发展”,形成“一岛一带多中心”的空间格局,推进岛内外一体化;依托“大海湾战略”,以港口、机场、流域和区域交通的整合推进厦漳泉同城化,推进各种要素在这个“金三角”内自由流动。

概念上的跨越,则是“飞地经济”。比如,把厦门的腹地延伸到百公里外的龙岩,一批产业项目入驻厦龙山海协作经济区——一块相当于18个鼓浪屿大小的地方。

“飞起来的不仅是经济,还带动了厦门发展理念、治理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延伸。”厦门市副市长孟芊说。

——以战略自觉实现城市大作为。

厦门是块“试验田”。

“特区建设以来,厦门一直肩负着为国家改革开放试验探路的使命,从经济特区、台商投资区、保税港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无不如此。”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裴金佳说。

三十多年“试验”不仅将封闭的海岛前线小城变成生机勃勃的现代化海滨城市,更锻造了厦门改革创新的灵魂、开放包容的胸襟和敢闯敢试的胆识。

立足于点,由点及面,在关键处谋划战略格局,这是厦门面向未来发展的逻辑起点。

对厦门而言,物理空间有限,但挖潜自己、挖潜与国家战略的对接处、挖潜与外部世界的关联处,空间是无限的。

经济特区、自贸试验区、对台合作前沿、“一带一路”建设枢纽城市……这些使命注定了厦门的不平凡。她是带动区域的支点,是撬动海峡西岸的杠杆,是连接中外的纽带。

身处大时代,拥有大梦想,一个美丽的“大厦门”呼之欲出。

延伸阅读:叩问千面之城——厦门新观察(上篇)

 

城市远见:地上城与地下城

厦门的地上城,光鲜亮丽。

来厦门的人,常常惊叹于她的“高颜值”:这里,天风海涛,万石涵翠,鸟语花香;这里,经济活跃,社会包容,市民文明。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发展的机会,邂逅热爱的角落。

但对一座现代化城市而言,只有地上的光鲜是不够的。厦门正在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射到地下城的建设上。

向地下要空间,厦门已建成长约30公里、纳入总长超过320公里各类管线的地下综合管廊。

去年9月,超强台风“莫兰蒂”登陆厦门,近70万株树木倒伏,电网、通信等市政设施受损严重。但湖边水库、集美新城核心区、集美大道综合管廊内的市政管线却在地下管廊的保护下安然无恙。

“要不是因为‘莫兰蒂’,大家对地下管廊建设的思想还没那么统一,没觉得多紧迫、多必要。”集美区政协副主席、新城开发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陈友谊说。

——从规划入手实现“上下同心”。

厦门对地下城建设的重视,来自于地面上若隐若现的“城市病”的警醒:交通越来越拥挤,市政管线抵不住狂风暴雨,“道路挖了建、建了挖”的魔咒挥之不去……

出于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清醒认识,厦门明确提出:地下城建设既是一笔欠账,也是一篇大文章,要抓紧推进地下空间规划建设。

目前,厦门正在着力推动地上交通与地下交通一体建设;实现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统筹使用;打通地上生态与地下生态循环体系。

——循序渐进打好地下城“持久战”。

走进已建成的集美新城地下综合管廊,俨然进入一座地下街区:笔直宽敞的管廊里,灯光明亮,干燥通风;电力、通信、广电、热力等管线有序排列,监测设备一应俱全;廊内停放着一米多宽的电动车……管廊维护员高剑铭说,平时大家都开着电动车在管廊内巡线检查。

“建好城市‘里子’和看不见的地方,不仅体现一座城的现代化,更能体现城市的良心。” 厦门市政园林局副总工程师王艳艳说。

在厦门,地下城建设还有一个大手笔:正在同步建设5条地铁,下半年还要开工第六条,共计275公里。

“修建地铁会暂时扰民,但长痛不如短痛。如果只建一两条地铁,形不成网络,效率不高。”厦门市长庄稼汉说,再过几年,厦门“地下”交通网络基本成型,将极大改善市民出行状况。

山海相连的独特地理环境,让厦门打开想象力,孕育出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条海底隧道——翔安隧道。全长约8.69公里的隧道,让厦门本岛通往翔安的90分钟车程缩短为8分钟。

“目前,厦门正在建设三条海底隧道。一条是公路隧道,将贯通厦门岛与海沧区。另两条为地铁二号、三号线跨海隧道。”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巡视员、副局长林树枝说。

从城际地铁、海底隧道,到地下管廊、海绵城市,厦门将形成地上城与地下城循环贯通的城市体系。“城市化不仅生长在地上,还将扎根在地下。”厦门市委政研室副主任何培昆说。

城市胸襟:中国城与世界城

厦门是中国的,厦门也是世界的。

作为中国城市的典型代表之一,厦门有鲜明的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另一方面,刚刚申遗成功的鼓浪屿,至今保留着万国建筑、欧洲情调的“历史国际社区”,成为厦门融合世界文明的见证。

走在厦门城里,“中国风”与“国际范儿”和谐共存。厦门人引以为傲的“嘉庚风格”——“穿西装戴斗笠”的建筑,就是中外融合的产物。

放眼未来,厦门的独特地理位置和时代使命,决定了这座城市不仅可以做中国城市的典范,也有做世界城市的自信。

——开放之路越走越宽。

开放是厦门的底色。

作为一座在中国东南沿海有战略地位的城市、在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中有标志意义的城市,厦门始终与时俱进,不断书写新的开放篇章。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欧班列、远洋货轮、洲际航线已将厦门的开放视野拓展到万里之外,这座港口城市对外开放的支点作用前所未有地放大。

陆与海连接,“一带”与“一路”携手。昔日东南一隅的厦门,正跻身国家四大国际航运中心之一,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球第16位。中欧(厦门)班列向更多欧洲城市延伸,一条国家物流新通道由此成型。

以厦门为举办地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而今已拓展为双向平台,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未来,如何进一步提升这个国家规模最大的双向投资平台,带动本地乃至全国的开放格局,厦门可以有更大作为。”厦门市会展局局长王琼文说。

走向世界的厦门,日益被世界所关注。这些年来,一系列国际化的体育赛事、文化活动、重要会议接连在厦门举办。

9月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将再次让世界聚焦厦门。

——深度融入全球化潮流。

参与国际竞争是特区的使命。

立足自身优势,厦门主动出击,向国际高端产业进发。

航空维修业一向被国外垄断,而厦门利用自贸区改革契机,大力发展这一高新产业。目前,已有中外13家航空维修企业聚集厦门,产值占到了全国的四分之一。近年来厦门还研发了全球第一支戊肝疫苗、第一支神经生产因子药品,站在全球高端的生物医药产业悄然兴起。

瞄准全球产业前沿,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在厦门加速布局。

“作为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厦门已具备了在更高起点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今后要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裴金佳说。

——大力推动中外合作互鉴。

城市因合作而共赢,因互鉴而多彩。

作为面向世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厦门一方面广泛吸取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城市治理、城市建设的创新探索也正在被国外一些城市借鉴。

比如营商环境,参考世界银行评价体系,厦门对相关部门机构“动手术”、革积弊。仅仅两年,成效显著。但厦门清醒认识到,虽然营商环境和过去相比有进步,但需要继续努力,让营商环境更宽松更有效率。

开放的中国吸纳世界文明,进步的城市贡献中国智慧。

“国际海洋周”“世界城市日论坛”……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活动选择在厦门举办,厦门的诸多创新之举、成功之道被全球嘉宾分享。

厦门较早进行海域环境整治,并取得不俗成就。厦门还获得了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杰出成就奖。随着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落户,厦门将在全球海洋保护与开发合作领域发挥更大影响。

迄今,厦门已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经贸关系,与世界18个城市结为国际友城、13个城市结为友好交流城市。

如果说,中国城市化进程是一道需要看出门道的风景,那么厦门正提供了这样一个“门道”。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