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个积分,换了一瓶洗衣液、两块肥皂,这可是我家倒垃圾倒出来的福利。”提着刚换到的生活用品,台州市黄岩区澄江街道凤洋村村民何秀贞喜滋滋地离开了村部大楼。大楼门口,除了悬挂村党支部、村委会等牌子,今年又新增了一块牌子——“甜蜜积分兑换点”。
曾经,面对实行垃圾分类的号召,村民说自己“大字不识,不懂得怎么分类”;如今,家家户户用起双格垃圾桶,每天按时定点倾倒已成为一种自觉。这种行为习惯的养成,得益于当地推行的垃圾分类工作家庭“甜蜜积分”制。
激励机制促行为自觉
香皂4分、纸巾14分、洗衣液15分……“甜蜜积分”兑换表上清楚地罗列着分数和相应的物品。“每正确倾倒了一次垃圾,就可以获得一个积分,错误倾倒扣一分,一天最多可以积两分。分数不会过期,多了还可以换取大米、食用油等‘硬通货’。”凤洋村党支部书记彭华明向记者介绍。
今年2月,澄江街道以凤洋村为试点,推进垃圾源头分类、减量措施的落实。“甜蜜积分”,就是提升村民自觉践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激励机制。但是,积分的凭据从何来?如何保证村民每次确实分类投放了呢?
原来,村里对每户配备的双格垃圾桶都进行了编号,分别贴上“可腐烂”“不可腐烂”两个类别的电子标签。村部附近的固定收集点和流动垃圾车上各自装有一个感应系统,通过联通4G射频卡传输倾倒垃圾行为的户主信息和倾倒行为记录数据,现场数据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自动对接“甜蜜澄江”积分管理系统,完成积分的自动累计,并以短信形式发送给绑定用户。
若是有人恶意倾倒该怎么办呢?彭华明说,收集点还安装了红外传感器和监控视频,系统管理员可远程调看,“如果判断确实恶意倾倒的,会在积分管理系统中双倍扣分。”
主动当好“甜蜜小镇”门面
为什么选择凤洋村作为试点?很多人或许没听说这个村,却知道中国柑橘博览园,而凤洋就是博览园的所在地。近年来,澄江街道依托柑橘和红糖产业,以“甜蜜澄江”为主题,推进美丽乡村品牌化经营。
一方面,因为柑橘、杨梅等农产业发达,当地可腐烂垃圾较多,果农们乱倾倒的现象也较为明显。另一方面,因为永宁江绿道、橘花节等带来的大量游客,凤洋村可以称得上为澄江街道的一块旅游招牌、对外的门面。
为了让村民更理解垃圾分类的本质,今年年初,该村开始实施“可堆肥”与“不可堆肥”垃圾分类叫法,更接地气的分类让效果也有了明显提升。后来,村民又把它概括为“会烂的”和“不会烂的”。
凤洋村妇女主任陈玉莲说,他们组建了巾帼志愿服务队伍,自编方言三句半,不定时对村民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指导。方言分类歌简单又上口,即使是大字不识的老人也能轻易分类。据了解,可腐烂垃圾经过处理变成有机肥,被当地用回至农业种植;不可腐烂的垃圾在分拣可回收物后,也会运到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垃圾分类已经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偶尔碰上感应器出了故障,他们还会主动告知村干部,赶快派人来修。”彭华明的一番话,正说明凤洋试点的成功,而根据今年3月份出台的《澄江街道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方案》,从第三季度开始,该街道将继续在凉棚岭村、桥头王村、后林村,全面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工作,让更多村民享受甜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