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云淡,风清气爽。位于内蒙古西部的巴彦淖尔市迎来四海宾朋:9月22日到23日,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场会暨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讨会在这里召开。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循着巴彦淖尔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序曲,基调浑厚的内蒙古农村产业融合进行曲正在激昂奏响。
政策措施体系不断完善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正式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这是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又一重大创新,是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农业部出台了涵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工作方案、落实政策措施、金融支持等方面的11个系列文件。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农(牧)企利益联结机制的意见》《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基本构建起了农业系统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
据自治区农牧业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各类经营主体以农牧业为基本依托,把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联系起来,通过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融合、功能融合和价值整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最终实现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延伸、产业功能拓展和农牧民增收的经营模式。
自治区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内蒙古是农牧业大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强劲,农村牧区各种新业态蓬勃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同时,内蒙古积极与农业部沟通对接,争取到了8970万元国家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计划在12个旗县开展试点。这些利好政策为推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以及前不久召开的全区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场会上,中央和自治区都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了重要部署。
构建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加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农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内蒙古正多措并举,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征程中谱写激昂乐章。
产业融合主体趋于多元
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一区九园”产业融合大园区内,食品工业园、祥瑞花茹种植园、力农肉羊养殖园等一、二、三产业门类齐全,它们正在这里上演融合共赢的协奏曲。
今年初,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按照现代园区+特色产业+产业融合主体+县域电商+特色小镇+乡村旅游+三农服务“七位一体”的发展思路,投资60多亿元,建成以县城为中心、占地15.9万亩的“一区九园”产业融合大园区。园区现有各类企业339家,年产值64.1亿元。园内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产城融合、农业内部融合、产业链延伸、农业功能拓展、新技术渗透等多类型模式。
以园区为依托,五原县共引进52家“农字号”龙头企业,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983个,通过流转聘用、科技引领、订单合同、电商带动等多种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模式,带动农民3.8万户,园区农民人均年收入2万多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32%。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今,内蒙古已构建起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成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力军。据自治区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内蒙古大力扶持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强化农牧民合作社和家庭农牧场基础作用,加快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培育专业种养大户60多万户,家庭农牧场4.3万家,农牧民合作社7.7万家,规模以上农牧业产业化企业1907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8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583家。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为主的新型农牧业主体快速发展,成为了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生力量。
绿色生产基地建设加快
在兆丰河套面业石碾面粉加工车间,现代石碾冷制粉技术的应用让这里的面粉十里飘香。这项填补国际空白的技术实现了低速低温制粉,避免了传统手段对面粉营养成分和麦香味的破坏和挥发,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小麦的营养物质及原汁麦味。
与兆丰河套面业相媲美,开鲁县的红干椒,带动了35个合作社实现规模种植,巴美肉羊通过全产业链、循环发展、打造了巴美肉羊品牌……
一家龙头企业就是一个标杆,一批龙头企业凝结成强大合力,成为推动建设国家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磅礴力量。目前,内蒙古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初步建成了以乳产业、粮油产业为龙头,以肉类、羊绒产业为支柱,马铃薯(果蔬)、饲草饲料、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农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伊利和蒙牛集团分别跻身世界乳业8强和11强,鄂尔多斯、鹿王成为国内外知名羊绒品牌,蒙羊牧业、科尔沁牛业等品牌认知度也比较高,全区农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达到70件。目前,全区85%的牛奶销往全国各地,优质牛羊肉占京津地区市场份额的54%。赤峰市敖汉旗“八千粟”精品小米售价每公斤达到170元以上,真正实现了优质优价。
乌海的“小葡萄”做出了“大文章”。乌海市从葡萄种植加工入手,发展以葡萄酒文化体验为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9月8日,乌海市刚刚举办了“丝绸之路”世界沙漠葡萄酒文化节,集农业、书法、旅游、休闲于一体,小酒庄摇身变为大产业。
无独有偶。如今,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已成为五原县创客们的孵化神器。这里集聚了226家电商企业、32家传统加工企业、13家物流配送企业、5家金融机构,实现创业就业3000多人,构建起了“种、养、加、销”全链条产业融合发展格局。电商产业园已被列为全国青年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全国农村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2012年以前,五原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中,一产还占到32%,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只有4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万元。“县域经济就是一二三产融合经济!”重新找到发展定位后,五原县全力推动农村“三产融合”,激发县域经济新活力。截至2016年底,全县三产结构中一产比重降到了23.6%,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5345元,由全区第41位晋升到全区旗县第17位。五原县也先后获得了全国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等230多项国家和自治区殊荣。
放眼全区,内蒙古正积极推进农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已经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示范点17个,中国美丽田园9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0个,托克托县和土右旗纳入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范围,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60多条,景点200多个。同时,内蒙古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牧业”行动,探索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初步构建“电商平台+展示直销中心+零售体验店”的农畜产品营销模式,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运营中心25个、乡村级服务站735个,培育网商1.7万个,支持优质绿色农畜产品线上销售,开展内蒙古羊绒订单C2M试点,全国首家散养羊直销平台“锡鲜生”电子商务平台正式上线。
据自治区农牧业厅统计,今年上半年,仅休闲农牧业一项,就直接带动9.5万农牧户,户均营业收入超过3万元。休闲农牧业等新业态已经成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增长点。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最终是让老百姓得实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在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子。
内蒙古将构建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作为先行先试改革任务,成立了自治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农(牧)企利益联结机制的意见》,研究总结5种紧密型利益连接方式。分别是订单合同型、股份合作型、服务协作型、流转聘用型、农牧业产业化联合型。
目前全区有214万农牧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农牧民与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机制比重达到81%,紧密型联结比例达到43%,比2013年提高13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产业化经营收入达到5264元,比2013年增加1534元。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内蒙古正举全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并要在创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式上再突破、路径上再创新、目标上再拔高,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增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