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报道:现场科技成果对接签约超14亿元

   2017-09-23 人民网870
核心提示:原标题:现场科技成果对接签约超14亿元本报讯(记者郑汝可)我市“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程”又结硕果。22日,第二批科技成果转化签
原标题:现场科技成果对接签约超14亿元

本报讯(记者郑汝可)我市“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程”又结硕果。22日,第二批科技成果转化签约大会·武汉大学专场举办,现场签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6个、总金额超14亿元。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陈一新出席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深入探索“大学+”发展新模式,加快构建“大学—产业—市场—政府”四位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积极创立在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新体制、新机制、新体系,走出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子。

今年8月,我市在全国率先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局,成立院士专家顾问团,力争5年内在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汉转化率达到80%。昨日会上,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校长窦贤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成、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俐娜等悉数到会。窦贤康在致辞中表示,武大将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发展需要,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汉转化。李建成院士就武大科技成果作整体推介。

陈一新感谢武汉大学为我市探索“大学+”发展新模式再立新功、树立了典范。他表示,市委市政府将提供最佳服务、最优保障,全力支持武大等在汉高校院所各项建设和发展。陈一新说,校城联动、产城融合,前景广阔,潜力无限,希望在汉高校院所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武汉经济发展献智出力,实现更多科技成果在汉转化。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需要高校、企业、金融、政府四方合力。陈一新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院所引领作用,让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活水喷涌而出。要支持在汉高校院所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提高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比重,完善专利资助制度;支持武大筹建一批顶尖创新平台;支持武大围绕我市“四谷”“三都”“三港”产业布局,开展源头创新、颠覆式创新;鼓励高校院所建立健全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专门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力争实现未来5年,在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额、专利授权量翻番。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让更多科技成果在汉落地生根。要强化与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开展“研发众包”模式探索,联合建立“院士工作站”等创新示范平台;强化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承接,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创办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强化培育引进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引进更多校友企业、海外企业来汉投资转化科技成果,引导支持民营企业推动产学研合作。

陈一新要求,要充分发挥金融血脉作用,让更多资本助推科技成果转化。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渠道,支持设立更多的科技银行、科技保险、融资租赁公司;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开展面向科技型企业的投贷联动、专利权质押等金融改革;创新财政资金配置方式,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子基金,力争5年内,全社会投资基金规模达到5000亿元,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达到30亿元。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让科技成果转化更加畅通高效。要研究制定“解渴管用”的支持政策;搭建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网络平台,策划举办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武汉)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打造具有武汉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环大学创新创业街区;深化“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改革,筹建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

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陈瑞峰主持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刘立勇,市委常委张曙、胡立山、李述永、蔡杰、曹裕江、胡亚波、程用文、李有祥等与会。珞珈创谷CEO漆勇、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郭迟分别作代表发言,武大电子信息学院激光通讯项目等6个项目进行专场路演。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相关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说点什么吧
更多>同类资讯
  • 1558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帮助中心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全息元宇宙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