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系统推进生态建设和保护,不断优化生态系统,“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园里”的城市生态魅力尽显。这是美丽的惠州西湖。本报记者李松权 摄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惠州收获了沉甸甸的生态建设硕果:东江干流惠州段水质稳定达到国家II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水质全省最优,空气质量连续两年排名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第三,连续9年获评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优秀等次……昨日,在浙江省安吉县召开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现场推进会传来捷报:惠州荣获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
惠州是如何将“国字号”生态招牌纳入囊中的?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有哪些密码?昨日,《惠州日报》记者在捷报传来后第一时间进行了采访,寻找惠州生态文明建设密码。
密码1 绿色理念
17年前就确立生态立市发展战略
说起惠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要追溯到上个世纪。早在20世纪末,惠州就确立了生态立市的城市发展战略。
随后,2002年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12年实施国家生态市创建规划;2013年提出走“五位一体”绿色跨越发展道路;2016年,明确“十三五”发展思路,强调“绿色发展始终是核心理念”。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奋斗目标,启动“增绿、护蓝、清水、净土、碧海、低碳”六大行动。
从“生态立市”到“生态旺市”,到“绿色发展”,再到“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惠州始终坚守绿色发展理念,并不断深化。
2015年5月28日,惠州市成为全省首批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市之一。惠州以此为契机,从法律法规层面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先后为一条江(西枝江)、一座城(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山(罗浮山)、一个湖(惠州西湖)的保护进行立法。
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坦言,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创建路上,规划引领不可小觑。比如,编制实施《惠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明确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路径、措施、要求;在全省最早制定实施市级低碳生态规划,以“碳规”引领从源头上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有效利用,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54.4%,节能、节水器具普及率92.99%……
入脑入心的绿色发展理念,让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达到了深度融合,初步实现了发展与保护双赢:五年来三次产业结构由5.6∶57.9∶36.5调整为5.1∶53.7∶41.2;环大亚湾新区成为省重大区域发展平台;被誉为“广东硅谷”的潼湖生态智慧区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平台……
密码2 精准发力
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778个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是国内一些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惠州深刻认识到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是污染防治的基础,精准发力,强力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全市各级财政共投入70多亿元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85座,污水处理能力161万吨/日,建成污水管网2200多公里,实现“一镇一厂”;全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778个,实现行政村污水处理全覆盖。
我市大力完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体系,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6个、城镇生活垃圾转运站140个、生活垃圾收集点3万多个,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一县一场”、转运“一镇一站”、收集“一村一点”。
在创建过程中,惠州将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和生态环保工作的核心,并以污染治理为突破口实现各个击破。
水环境综合整治方面,投入“三个100亿”治水:投入100亿元整治淡水河、潼湖流域污染,圆满完成省下达的阶段性任务,流域水质逐年改善;投入100亿元综合整治市区15条河涌,其中金山河整治工程被住建部授予2014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投入100亿元采取“清养殖、建设施、提标准、控种植、调结构、严监管”六项措施,全面开展79条县镇河涌和27个黑臭水体整治,已完成22条河涌和10个黑臭水体的治理,其余的正在整治中。
“惠州蓝”已享誉全国,不得不提成就它的多项举措:持续开展建筑工地整治、黄标车淘汰、泥头车整治、街道冲洗、公路清扫、工业废气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露天焚烧整治等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八大专项行动”,完成中小燃煤、燃油锅炉淘汰和改造工作,推进有机废气治理,强化火电、建材等行业的污染整治,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7.2万辆。
密码3 绿色名片
生态系统不断优化,森林覆盖率达62.42%
坚持生态学原理,系统推进全市生态建设和保护,不断优化全市生态系统,“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园里”的城市生态魅力尽显。
在开展新一轮绿化惠州大行动中,我市大力推进生态景观林带、森林碳汇、森林进城围城和乡村绿化美化四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成生态景观林带864.44公里,完成森林碳汇56.1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2.42%。
在建设园林城市方面,建成绿道总长度逾1480公里,全市已建或在建园林绿化建设项目累计500多个,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346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3%,绿地率38.9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85平方米。
建设美丽海湾方面,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3个和海洋特别保护区1个,海洋保护区面积占比19%,全省最高。开展岸线修复工程,种植红树林5000多亩,自然岸线保有率45.1%。加强海岛生态建设,大辣甲岛和巽寮湾分别获得广东“十大美丽海岛”和“十大美丽海岸”称号。开展人工鱼礁建设和渔业资源的保护与修复,建成人工鱼礁区6座,面积37平方公里。
通过努力,惠州打造了一张张绿色名片:开展西湖生态修复,建成总面积28万平方米的西湖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三个,湖区生态明显改善;推进了红花湖、高榜山景区建设,实施西湖清淤、引清、湖岸修葺、园林建设等措施,提升西湖景观档次和文化品位。
本报记者黄晓娜 通讯员惠环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