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涛花海间的“绿色景观迎宾长廊”成为阿里首府狮泉河镇的绿色屏障。
为确保成活率,远道而来的树苗都要浸泡数日再扎根到阿里的角角落落。
晨风沁凉,苍山雪顶,云雾缭绕峰斜。行车沿着219国道朝天际驶去,便会有一座繁华小城跃入眼帘。一进城,道路沿线一片新绿,一排排毛头柳像是拦挡风沙的高原大军,一列列青海杨似挺拔昂扬的戈壁卫士,一棵棵班公柳仿佛婀娜多姿的藏族少女,一簇簇景观花卉宛如迎接远方来客的笑脸,松涛花海间尽展盎然春意,把笔直宽阔的大道点缀成一个独特的“绿色景观迎宾长廊”。再往城里走,所到之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和树木的世界,道路两旁乔木、绿化带连接相替;角角落落鲜花绽放、生机盎然,狮泉河两岸绿色长廊一路相随。连绵群山环抱中,一座绿色小城静静躺卧其中,仿佛像一颗“从天而降”的绿翡翠镶嵌在荒原滩地上。眼前这个绿染黄沙的世界无法使人们与记忆中茫茫戈壁、飞沙走石的“阿里印象”联系在一起,更像是走进了一个绿色舒适宜居的内地城市,而这就是今日绿树成荫的阿里。
50多年前,噶尔县只有一条狮泉河和大片红柳林。由于阿里高原特殊的地质条件,能源一向缺乏。一直以来,这种既耐旱又耐烧的植物被当地居民世代当做燃料使用。久而久之,红柳林都被砍光了,破坏了生态环境。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当地政府从200多公里外的班公湖移栽了红柳,并对红柳林进行严格保护,才有了现在狮泉河畔仅有的一片红柳林。
除此以外,噶尔县放眼望去尽是茫茫戈壁,难觅寸草。加之特殊的气候环境,在狂风肆虐、沙尘弥漫笼罩的季节,当地人们饱受飞沙走石侵袭之苦。就是在这片广袤的藏西北高原,不少地方保持着近乎原始的地貌,高寒荒漠沙地,气候寒冷干燥,地表多呈戈壁和石质山地,植物种类十分稀有,生在沙漠,长在沙漠的阿里人从小深受沙漠之苦:“吃饭时,饭碗里吹进沙子;睡觉时,床上蒙一层沙子;就连张嘴呼吸,也能感受到沙粒儿。如果说什么是家乡的味道,或许就是沙尘的土味。”戈壁荒原和裸露山脊让游客震撼的同时,也不免为生活在恶劣自然环境下的人和生灵担忧。渴望绿色的阿里人,也曾肩挑背扛、挖渠引水、栽草种树,但因缺乏规模、进展缓慢,只有望沙兴叹。饱经风沙之苦的阿里人民企盼着早日有一个优美、舒适的生存环境。
料峭冬意浓,噶尔添绿忙。
三月的阿里高原,寒气袭人,缺氧难忍,但在噶尔城乡大地上,到处都能看到人们植树绿化的火热场景,阿里地区大规模的城市绿化风貌提升攻坚战已提前打响!
这是一场全方位、立体式遍布阿里全城的绿化战役,更是一场决定着阿里未来绿树成荫的伟大战役。19条道路、5处公园广场、40家机关单位庭院,绿化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时间之紧,没有经验可循,没有技术支撑,没有资料可查,一切都是在摸索,冷嘲热讽者有,不相信的眼光常在,质疑的声音更是不断。
尽管困难重重、压力巨大,所有参与者仅仅只用了短短50天创造出了一连串令人刮目的“绿色奇迹”。截至5月17日,阿里城区绿化总投资7000万元,绿化面积逾60万平方米,栽植树木6.19万棵。更欣喜的是,在新栽苗木中,毛头柳、班公柳、榆树、国槐、新疆杨和山杏的成活率都达到95%以上;青海杨和红柳的成活率是90%以上;云杉、雪松和沙棘的成活率也在80%以上。
举措篇
城市绿化成为重中之重
随着1966年阿里地委、行署的设立,从第一代拓荒者只有400人的小镇到今日人口超过11.4万的阿里地区首府,生态环境问题无疑成为影响当地人民生存和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阿里地委、行署高度重视城区绿化工作,将此项工作作为全区城市风貌提升工程的重点,多次开会研究部署,在工程全面启动之初,关于城市绿化的7000万元工程资金就顺利到位,确保充足的人力、物力保障。
作为阿里地区城市绿化的主要实施单位,噶尔县把此项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由县四大班子成员为组长、副组长,各相关单位责任人为成员的强有力的城区绿化工作专班,全面负责绿化项目的规划、实施,对整地质量、苗木规格、栽植进度、树木成活率到完成数量进行全程督导和检查。对每个绿化地段原貌、绿化现场及绿化成果留取影像资料,以备考核。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压担子、分任务,抢时抢点,全力推进,促使全县上下都积极参与此次行动。同时,农林、城管、环保等责任单位每天将工作进展情况上报工作专班,这一系列措施都为统筹协调推进阿里地区城市绿化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决策者们清醒地认识到,要做好这项伟大的工程,必须有一张详尽的指挥图,有一个既具科学性又兼可行性的规划。因此,他们将城市绿化规划作为一项重要的前期工作来抓。坚持县城周边防风固沙,公园广场绿化美化的原则,立足现有基础,高标准、高起点抓好城市绿化规划。2016年8月起,噶尔县多次邀请具有全国知名度的西北建筑设计院林业专家、学者和技术员来到阿里实地考察,对造林地块、面积、树种、造林密度、栽植管理进行系统科学的设计规划,多次的反复论证,多次的实地验证,历时四个月编制好了《 噶尔县绿化工程规划设计》,为城市绿化工程的顺利实施做好充分准备。
踏遍千山寻找适合草木
此次城区绿化工程以“栽大树,大栽树”为主要措施,以城区绿化“成型、成景”、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为目标。
为了确保草木适生性,2016年10月,噶尔县绿化工作专班就提前选派相关技术人员先后到青海祁连县,甘肃民乐县、张掖市、门源回族自治县,陕北和内蒙等地综合考察,踏寻多个州县,行程万余公里,拜访了多个林业专家和育林大户,召开过无数次讨论会,最终在与阿里海拔、气候、土壤相似和运距最小的十几个地方确定了二十多种合适的苗木花草。其中,有毛头柳、国槐、榆树、新疆杨等高大乔木,还有云杉、雪松等常青树种,以及波斯菊、蜀葵、景天等花草。
树种选择之难更是让人千肠百转,树种引进之难让人无法想象。
毛头柳,俗名柳树,又名砍头柳,生命力极顽强,割了一茬又一茬,生生不息,适合生长在干旱地区,尤其在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最适合生长,河道边、马路边、沙漠边缘、沟洼处等都适合生长,越长越旺盛。由于陕北的毛头柳更能耐得住严寒,此次阿里城区绿化便从陕北榆林、内蒙古毛乌素引进3000株毛头柳,从黄土高原到雪域荒原,满满50辆大卡车日夜兼程走了近10天才到达阿里。回想此次寻找苗木之行,大家终生难忘。“在阿里干林业这么多年,这样的栽植规模和运输成本绝对是史无前例。”
费了如此周折,如何更好地确保成活率,技术人员们在毛头柳栽植现场各抒己见。为此,来自陕北的噶尔县委书记高宝军结合自己在普兰县丰富的绿化工作经验和对家乡树木生长习性的了解,多次亲临现场指导栽植工作,树根泡水时间长短、回填土多深、施肥多少等细节措施他一个都不放过,给现场所有工作人员出点子、鼓士气。
在噶尔县城南郊外的一片空地上,有3个将近900立方米的大水池,这是专门为那些长途跋涉远道而来的树苗准备的,它们在栽植之前先要在这里浸泡十余天补充足够的水分,再扎根在阿里地区的角角落落。
远处是寂寞荒芜的戈壁滩,近处是水池里泛青的充满希望的树苗。昨日的荒凉、明日的希望,主宰改变这一切的便是今天的阿里人。
既要“种得好”也要“管得好”
阿里地区位于西藏最西部,绿化建设常年遭受砂石多、土质差、高寒缺氧、干旱少雨的多重威胁,绿化难度大、成本高。
3月27日,从拉萨市曲水县引进的200棵榆树扎根噶尔县建设路两旁,正式拉开了阿里地区城市绿化工程的序幕。
为确保如期完成任务,整个城市绿化施工期间,绿化工作专班从领导到成员以及施工人员,每天都是天不亮出门,天黑了才进门,白天顶着刺眼的阳光,迎着戈壁的烈风,半夜还要加班浇水,200个人每天工作都在18个小时以上,皮肤晒黑了,嘴唇干裂了,鞋也跑烂了,但随着天气一天天转暖,6万多棵树苗一天一个样,在泛绿、在发芽,一排排像卫兵,一棵棵如战士般向来来往往的人们致意。
“三分造林,七分管理”。针对此次城市绿化工作,阿里地区坚持量质并举、管养并重,既要着力增加绿化总量,提升绿化档次和品位,更要确保造一片、养一片、成一片。
地表水资源缺乏,盐碱荒滩土质差,风大周围无屏障,加之当地人对树木保护意识薄弱,这一切都成为阿里地区树木成活率不高的主要瓶颈。为此,绿化工作专班专门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制定了一套适合当地树木成长的科学保护措施,给树体注射营养液、包裹保温棉、固定撑杆、架设遮阳网,在树苗根部喷洒生根粉、铺设塑料地膜、施撒肥料等,同时对大部分的种植区进行了换土工作,以此提高栽植成活率。
据统计,此次城市绿化过程中,使用生根粉1000多公斤、营养液9576袋、保水剂3000多公斤、撑杆9万米、拉杆11.52万米、地膜2600公斤、保温棉8000米、遮阳网5200米、回填肥土2.4万余方、施撒农家肥1000余方。
“在阿里栽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还难,每栽一棵树都要精心呵护它们度过危险期我们才放心。每天的栽植任务完不成不收工,每天的质量不达标不罢休,既要加快工程进度,更要从源头上确保质量。”这次城区绿化的所有管理人员从3月份开始每天的办公地点就在街道上、绿化带边和树坑旁。
“今年的绿化工作颇有成效,创造了阿里历史上的奇迹。我们一定会把这些‘孩子’管好,确保它们安全越冬。接下来,行署将会筹集一部分资金,出台一系列保护措施,制作树木防护罩,让这些‘远方的客人’在阿里‘安家落户’。”作为土生土长的阿里人,彭措专员对于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有着旁人无法比拟的体察。
成效篇
生态林业构筑绿色屏障
“在连草都不长的阿里,花这么多钱栽这么多树,看来今年冬天我们又有柴火烧了。”阿里城区绿化刚开始时,当地老百姓交头接耳,很不看好这次绿化行动。
可如今,阿里城区街头巷尾、绿化带边,三五成群的人们围着一个个树桩左看右瞧。“这树竟然活了!”看到刷着红漆、裹着保温棉、挂着营养液、刚刚吐露嫩芽的毛头柳,还有人编出动听的顺口溜“攥着小拳头,抹着小口红,扎着小辫子,穿着小裙子,背着小书包。一定要在这阿里高原扎根下去。”从最初的不解、质疑到后来的兴奋、欢呼,对于世代生活在荒漠戈壁,一直饱经风沙之苦的当地老百姓,眼前这一切无疑是一个奇迹。他们的脸庞上露出惊奇,眼神里充满希望,嘴角上挂着笑容,一个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生态良好的阿里即将展现在人们眼前。
以县城周边为线,推动局部生态改善。噶尔县本着县城周边防风固沙、重点绿化的原则,结合戈壁沙漠特殊的自然、气候条件,采取改良土壤、挖坑植树、换填农用土、引用河水灌溉等措施,形成“以防风固沙,恢复生态植被,改善人居环境为目的”的绿化模式。如今的阿里城区,毛头柳苍翠挺拔,青海杨随风摇曳,班公柳枝繁叶茂,各类鲜花竞相绽放,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目前,整个县城周边及道路两旁绿化面积4.3万平方米,栽植树木5.9万棵,累计总长28.5公里。
以公园广场庭院为点,打造绿色家园景观。象雄广场、星空广场、安康公园、贡桑林卡公园、马泉公园都分别位于县城中心地带和居民生活小区附近。为提升当地休闲宜居环境,噶尔县探索采取乔木、地被、鲜花相结合的绿化美化模式进行立体造景,拓展绿化空间、丰富绿化层次,使公园、广场、庭院形成了上有树木、下有花草的绿化格局。目前,噶尔县所有公园、广场和机关单位庭院人工种草1.55万平方米,栽植树木1982棵,绿化带种花两万平方米。
站在狮泉河揽月亭俯首望去,整个噶尔县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形成了“外围防风固沙、内部绿化美化”的格局,为荒原之中的阿里首府构筑起一座绿色屏障。同时,随着绿化慢慢变好,阿里的植被也开始慢慢影响这里的气候,年降水量会增加,而且对水土的保护也会明显增强,这将是阿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一个美好开始。
戈壁滩上的绿洲,人定胜天的案例,阿里,就是一个看得见的奇迹。
绿色林业壮大特色产业
植好一棵树、造好一片林是厚植绿色家底,而推动绿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则是把阿里地区生态优势进一步转变为“发展福利”和“民生福祉”的实践。
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自建设运行以来,大力发展蔬菜种植、花卉栽培、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为不断丰满居民“菜篮子”、促进农牧民增收、推动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以来,大胆尝试全面引进西瓜、甜瓜,产业园内种植蔬菜种类达50多种,花卉30多种,并成功试种了油桃、葡萄、水果玉米等经济效益高的水果。项目扩建后,将加大现代畜牧业发展力度,产业园内通过种养结合,打造了一条绿色高效、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可持续发展的高原特色产业路子。
地处索麦和噶尔两村的昆莎产业园,是一个集饲草林果种植、奶牛肉羊养殖、饲料加工储备为一体的现代农牧科技产业园。目前,园内种植有紫花苜蓿、枸杞、豌豆、披肩草等,未来两到三年,将努力探索一条依靠特色农牧业富民强县的发展路子。
“改变不了大环境,我们要努力改变小环境,想尽办法为老百姓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地、县相关单位业务人员赴格尔木调研考察枸杞产业,综合分析气候土壤条件、枸杞生长习性,今年在阿里投资建设了800亩的高原枸杞示范园。其中,昆莎600亩、生态产业园100亩、加木、索麦和那木如100亩,通过以点带面、辐射推广,扎实推进噶尔县乃至阿里地区特色农牧基地和生态环境建设,达到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牧民增收的目的。“如果当年成活顺利过冬,2年后挂果,3年丰产,每亩纯收入将会达到1万元。”谈到枸杞的产业效益时,农牧民们充满期待。
同时,狮泉河镇加木村还建立了饲草种植示范基地,组织发动群众种植了4000亩紫花苜宿等优质牧草,有效解决了奶牛养殖饲草料问题。建立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大力发展“菜篮子”产业。积极开发红柳滩休闲度假村,建设生态旅游区,打造牧家乐品牌,动员全村党员群众退牧还草4000余亩,建设了15平方公里红柳生态保护区,每年为全村能够带来12万余元的集体经济收益。
生态环境改善了,还带领农牧民走上了致富之路。作为老百姓,闻到草香,看得见成片的绿色,吃得上香甜的瓜果,就是最幸福的。
人文林业弘扬生态文明
“植树造林、绿化国土,造福当代,惠及子孙。”今天的阿里,没有谁能比当地人更能切身感受到这句话的含义。
白天,人们徜徉在城市街头,大街小巷鲜花盛开、树木葱茏。夜晚,人们漫步在狮泉河两岸,河水波光粼粼,河岸杨柳依依。“一泓碧水,两岸绿色,十里美景”,阿里人与自然更加和谐,阿里的城市形象、特色与个性更加鲜明突出。
作为阿里地委、行署和噶尔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地带,象雄广场和星空广场的绿化改造和美化提升成为推进生态绿化和民生绿化工作的一个亮点。走在公园广场,给人直观的感觉是绿化丰富、布局合理、“颜值”大变。高大壮实的毛头柳、国槐、榆树等乔木矗立在广场周边,芬芳月季、景天、格桑花等点缀在碧绿草坪间,城市干道与林间小道交错蜿蜒。每当夜幕降临,象雄广场四周华灯高照,广场中心歌舞升平,大人欢快跳着锅庄,小孩嬉戏玩着滑板,远处雪山连绵,头顶繁星点点,天堂生活也不过如此惬意。
当尝到城市绿化给当地生态改善和生存宜居环境带来的甜头时,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这也成了当地老百姓对自然环境和生态文明的新期盼,也是对阿里环保工作的新要求。
理念上,阿里地委、行署意识到被沙漠包围的这片绿洲整体生态环境依然很脆弱,因此,更加自觉地把城区绿化工作作为服务阿里发展大局的重要举措来谋划,作为推动宜业宜居城市建设、改善阿里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来落实,继续保持永不懈怠的坚定信念,深化认识,进一步掀起建设绿色阿里的新热潮。
行动上,阿里人民决心将“共建绿色家园,弘扬生态文明”的精神世代传承下去。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深入学校、社区、单位进行绿色环保宣传,呼吁、号召每一个阿里人都要爱绿、护绿,从自身做起,通过老百姓的自觉行动和普遍追求使阿里“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绿树成行、景观成体。城市绿化工作的持续推进使阿里地区“生态林业构筑绿色屏障、绿色林业壮大特色产业、人文林业弘扬生态文明”的主线越来越清晰,具有阿里特色的生态性、景观性和地方性的荒原绿化风格正在形成,彰显了“造林就是造福”的美好前景,一幅“人在花间走,车在树下行,河流环绕绿荫旁,县城蔽于树林中”的和谐画卷正在藏西秘境徐徐展开,一个环境优美,绿色宜居的天上阿里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