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湖南 » 正文

全球报道:精准扶贫!风起十八洞 攻坚在湖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0-10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精准扶贫:风起十八洞攻坚在湖南——“牢记嘱托,奋进潇湘”系列述评之三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

精准扶贫:风起十八洞攻坚在湖南

——“牢记嘱托,奋进潇湘”系列述评之三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同村民座谈。(资料照片) 湖南日报记者张目摄

“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要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习近平

武陵山脉,山莽莽,岭逶迤。大山的褶皱里,沅水澧水跳荡其间。神奇的土地,生长着纯情和美丽,演绎出独特气质,让它有了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湘西。

进入21世纪,湘西美丽依然,但她的大山深处,却依然徘徊着贫困的千年阴影。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行轻车简从,奔驰在湘西的山路上。

这一天,当总书记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来到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面对着这个苗族贫困村落,面对着苗家人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他的心,与贫困群众紧紧地贴在一起了。

这一天,湘西不少地方下了雨,云雾缭绕着山头,让人看不清远处的风景。但这一天,“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在十八洞村闪耀出来,中国贫困乡村的脱贫之路怎么走,如云开雾散,变得清晰起来。

当“精准扶贫”的伟大实践,在中国贫困地区全面展开;当一个向世界宣告的承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当4年即将过去,中国贫困乡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人们才意识到:风起十八洞。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这个小小的苗寨,是中国扶贫进程中,一个必将载入史册的里程碑。

风起十八洞,中国扶贫的航船,由此开启新的征程,有了新的方向,进入了“精准扶贫”时代!

一、风起苗寨——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鼓舞起三湘儿女决战决胜的信心

“我正式提出‘精准扶贫’就是在十八洞村。”——习近平

9月中旬,记者走进十八洞村,秋日的阳光里,群峰耸立,青山如洗,鸟儿在幽深峡谷里飞翔着,泉水在山涧中不知疲倦地欢唱。

“就是在这里,习总书记与村民座谈时,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在村民施成富家,时任村代理主任(后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现任双龙镇副镇长的施金通,激动地为我们比划着。他动手拿来小桌子和几张小椅子,还原总书记座谈时的场景。

“我正式提出‘精准扶贫’就是在十八洞村。”在2016年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对“精准扶贫”这一正在中国展开的伟大实践的首倡地,进行了确认。

如今的十八洞村,贫穷的阴霾已经散去;村民的笑脸,映照出美好的生活。

说起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考察十八洞村时,对村民和当地干部的嘱托,记者采访的每一个村民,仍然激动不已。

那一天,村子里中午还下着大雨,负责当“向导”的施金通非常着急,打着雨伞,不停地在预定停车的地方,走着小圈子。

下午3点多,雨停了,太阳出来了。4点刚过,习近平总书记笑容满面,健步走下车来。施金通说,看到有两三部面包车进来,村里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都聚拢过来。那一刻,寨子里静极了。

忽然,人群中有人喊了一句:“习近平总书记来看望大家了!”顿时,寨子里爆发出热烈掌声。

顺着窄窄的石板路,总书记看望了被他称作“大姐”的石拔专,并与她促膝谈心。总书记表示,他这次到湘西来,主要是看望乡亲们,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看到一些群众生活还很艰苦,感到责任重大。走到施成富家,看到夫妻俩正站在门口,总书记深情地一手牵着一个,往他们家里走,看他们住的房间,揭开他们的谷仓,问他们的收入来源。

在施成富家的前坪,村民们围坐在习近平总书记身旁,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

总书记听大家讲困难、道实情。村民告诉总书记,除了贫困,村里光棍汉多,娶不上媳妇。总书记勉励村民们,大家要加油干,等穷根斩断了,日子好过了,媳妇自然会娶进来。一席话,说得村里人笑了起来。

就如何推进扶贫攻坚,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要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要根据群众意愿和基层实际,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开发经验和模式;要切实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让农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

对于十八洞村如何脱贫致富,总书记特意嘱托当地干部,不能因为他的到来搞特殊化,但是,不能没有变化。就在会场前坪不远处,山峰奇特险峻,幽谷深深。总书记为村里人出主意,这里就是小张家界,大伙可以试着搞旅游。

精准扶贫,风起十八洞。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鼓舞起三湘儿女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信心。

精准扶贫,决战决胜,迅速形成波澜壮阔的声势,回荡在三湘四水。

自2013年那次考察之后,总书记始终惦记着湖南这个边远的苗寨,始终牵挂着生活在这里的贫困群众。

2016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特意向来自湘西的人大代表了解十八洞村的情况,关切地询问村民的收入增加了多少,多少光棍汉娶了媳妇。当得知村里有7个大龄青年娶回了媳妇,总书记开心地笑了。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太原市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作为出席座谈会的5位市州党委书记之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书记叶红专作了汇报。

叶红专回忆,总书记在这次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又说起十八洞村的大龄单身青年。总书记说:“2013年我到过的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3年多时间摘掉了贫穷帽子,实现了全部脱贫,当年的40个光棍已有一半成了家,而且新娘都是外村人。”一个13亿多人口大国的领袖,念念不忘一个贫困村大龄青年的婚事。叶红专说,他仔细思考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中的“精准”二字,对其内涵,理解得更透彻了。

二、风劲扬帆——

以“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为总要求,五级书记抓扶贫,掀起脱贫攻坚大会战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习近平

今年,十八洞村村支两委换届,龙书伍接替大学生村官龚海华,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石登高接替已任双龙镇副镇长的施金通,担任第一书记。此前,花垣县委驻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的“接力棒”,也由龙秀林交给了吴式文。从施金通到石登高,从龚海华到龙书伍,从龙秀林到吴式文,两任支书、两任第一书记、两任工作队队长,都将十八洞村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我省,从村党支部书记、乡镇党委书记、县(市、区)委书记、市州委书记到省委书记,都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省市县乡村五级层层立下军令状、挂起作战图,出现了“五级书记抓扶贫”的生动局面,掀起了脱贫攻坚大会战。

习近平总书记说:“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我省把“精准识贫”作为精准扶贫的“奠基石”,把真正的贫困人口、贫困村全部找出来,并逐户分析致贫原因。持续推进“一进二访”、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等,把扶持对象瞄得更准,防止“穷人落榜、富人戴帽”,解决“扶持谁”的问题。

按照“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要求,2015年7月20日,省委出台《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决议》,向全省发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员令。

紧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法制保障。

以“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为总要求,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决定实施“脱贫攻坚七大行动”“七大扶贫工程”。同时,以“1+10+17”(1个目标指南、10个保障机制、17个实施方案)为主,构建精准扶贫政策支撑体系,打出一套强有力的政策“组合拳”。

贫困程度有多深,脱贫攻坚的责任就有多重。

省里测算,到2020年确保所有贫困人口脱贫,全省平均每个月要减少近8万贫困人口。这意味着,每天要有约2600人脱贫,脱贫攻坚进入“读秒”阶段。

“抓住关键少数,凝聚最大公约数,用心用脑、精准精细推动脱贫攻坚各项措施落实落地”;“抓好脱贫攻坚工作,首先要从领导干部做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率先垂范,走遍了武陵山区、罗霄山区。

“不脱贫,不脱钩!”2016年9月,我省县级党委完成换届。除个别确需调整的情况外,我省51个贫困县党政正职均继续留任原职,贫困县党政主要负责人保持稳定。

去年9月19日和今年7月6日,杜家毫先后主持召开全省贫困县党政正职谈心谈话会和部分贫困县县委书记座谈会。杜家毫强调,作为脱贫攻坚的“一线总指挥”,贫困县县委书记要真正把“不脱贫不调整不调离”的纪律要求,转化为“不脱贫不罢休不放手”的自觉行动。

责任层层下沉。省委、省政府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把扶贫开发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贫困地区党员干部不再唯GDP,贫困乡亲的生活小事成了党员干部的心心念念。

压力层层传导。2016年初,怀化市洪江区工委书记向省委、省政府递交《脱贫攻坚责任书》后,随即回去主持召开洪江区整体脱贫誓师大会,区、乡、村和帮扶单位层层签订脱贫摘帽军令状,倒排时间表,压实脱贫责任。2016年底,洪江区与武陵源区一道,在全省率先整体脱贫摘帽。

脱贫攻坚有多难,这片热土上的党员干部就有多拼。

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麻阳苗族自治县,流传着一个“谭指挥”的故事。

麻阳苗族自治县谭家寨乡楠木桥村党支部书记谭泽勇,不仅是楠木桥村的“领头羊”,还发挥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楠木桥村党支部的旗帜引领作用,打破地域界限,大胆探索由9个村党支部、276名党员参与的“连村联创、抱团攻坚”党建引领扶贫新模式,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抱团攻坚‘谭指挥’”。“连村联创”3年来,9个村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

作为基层党员干部中涌现出来的典型,谭泽勇和隆回县向家村村委会主任向长江,分别获得2016年度、2017年度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三、风满潇湘——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立足实际,精准施策,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开发经验和模式

“要根据群众意愿和基层实际,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开发经验和模式。”

——习近平

总书记的嘱托,如风满潇湘,激励着三湘儿女奋勇向前。

首倡之地,首创之为。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我省创新扶贫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不断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开发经验和模式。

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多次强调,进一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更加注重保基本、兜底线,真正把情况搞清楚、数据摸准确,将帮扶措施精准到人到户,切实提高精准程度。

9月28日,离十八洞村约20公里的花垣县花垣镇紫霞村,沐浴在金秋的阳光里。十八洞村最大的产业项目——千亩猕猴桃产业园开园了。从各地涌来的游客,笑着打闹着,将一个个甜蜜的猕猴桃摘下来,放进筐里。

3年前,十八洞村引进苗汉子合作社,成立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公司。在不属于自己的地盘上,建立起“飞地”果园。其中,十八洞村占股49%(542名贫困人口以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占股27.1%)。今年,果园首次有了收获,村里人兴奋不已。基地技术经理吴文虎说,到2019年进入盛果期,贫困人口人均每年可分红5000元。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在贫困地区发展产业,进行产业扶贫,有着想象不到的困难:对象难瞄准,项目难见效,风险难防范,资金难保障……

江华瑶族自治县六月香果业公司种植3000亩瑶山雪梨,每亩纯收入7000元以上。周边一些贫困户见状,也跟风种植雪梨,但每亩纯收入只有1000多元。难道雪梨也嫌贫爱富?

省扶贫办主任王志群分析,其中原因在于:贫困群众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难以搞好产业项目;简单的“给钱给物”帮扶方式,难以形成产业规模,无法有效对接市场;扶贫普惠政策下,贫困群众在产业扶贫中反而被边缘化,甚至出现“扶富不扶贫”现象。

在总结十八洞村猕猴桃产业扶贫经验基础上,省委、省政府紧扣“精准”二字,提出“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思路,即: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穷人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3年来直接帮助162万贫困人口发展产业脱贫。按照“四跟四走”路子,六月香果业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已在30多个贫困村发展瑶山雪梨3.2万亩,带动数千名贫困人口发展产业脱贫。

在2016年3月8日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率先探索的产业扶贫“四跟四走”路子予以高度肯定。全国产业精准扶贫现场观摩会,也把会场搬到永州现场,推广“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

精准扶贫,要求扶贫方式由“大水漫灌”改为“精准滴灌”。某种程度上,资金就是“精准滴灌”的“水源”。

让扶贫资金使用更加“精准”,我省打出财政扶贫“组合拳”,确保扶贫开发投入力度、方式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相匹配。今年,中央和省财政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预计将达到75亿元左右,比2015年增长138%。

尽管财政扶贫投入连年大增,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省里测算,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一个贫困村平均投入在800万元至1000万元;帮扶数百万贫困人口发展生产,人均投入1万元也要数百亿元;武陵山、罗霄山两大片区1700万农村非贫困人口同样也要发展,所需资金更是数以千亿元计。

金融扶贫成为又一“水源”。省农村信用联社、省扶贫办合作,在全国率先探索扶贫小额信用贷款,以金融活水“滴灌”贫困户。省农村信用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张志军介绍,不同于其他商业贷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免抵押、免担保、财政贴息,贫困户只需有效授信就可申请贷款。截至8月末,全省扶贫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达117亿元,直接帮助31万户贫困户发展产业。

传承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省辖7市对口帮扶自治州7县,长沙县等4个全国百强县与4个贫困县“携手奔小康”,广泛开展“万企联村”“村企共建”活动,扎实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刚刚迎来60周年州庆的自治州,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发展生产、乡村旅游、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帮扶、医疗救助等“十项工程”,进入减贫人口最多、群众增收最快的时期。

凤凰县腊尔山镇夯卡村雷公潭寨新址,35栋苗家风情小楼错落有致,宛如一幅山水画。贫困户向荷花开心地告诉记者,他们35户人家都是在2017年春节前从大峡谷深处搬迁过来的。与向荷花一样,去年全省共有16万农村贫困人口,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支持下,顺利实现“挪穷窝”;还有7万贫困人口,受益于贫困农户危房改造政策创新,住进了安全有保障的“新房”。

创新的是扶贫机制,受益的是贫困户。

一人务工,全家脱贫。花垣县双龙镇双龙村贫困户施金银的儿子,经人社、扶贫部门“牵线”,去年到北京打工,年收入4.8万元,全家轻松“跃过”贫困线。

2016年4月,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启动湖南花垣县、龙山县与广东省广州、深圳、东莞、佛山4市劳务协作脱贫试点。通过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相互协作,帮助贫困地区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稳定就业,实现脱贫。随后,我省全面推广劳务协作脱贫机制,巩固了之前已转移就业的64.04万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成果,同时新增11.85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21.3万户贫困户脱贫。一年多时间里,湖南探索出一套劳务协作脱贫的模式,被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作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向全国推介。

四、风景遍地——

增强“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变“干部干、群众看”为“干部群众一起干”,形成脱贫攻坚大合唱

“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习近平

9月12日傍晚,一辆小型卡车驶进十八洞村,车上装着修建游步道所需的材料和设备。此时,施工队伍已下班,村民们正在吃晚饭,卸载货物成了问题。

“这事交给我!”村党支部书记龙书伍向司机打包票。他站到高处一声吆喝,5位村民闻声而来,搬运材料和设备,不要一分钱报酬。

这与几年前的情形,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2014年1月,花垣县委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有村民直接问工作队队长龙秀林:“这次带了多少钱来?”

“带了人,没带钱!”龙秀林斩钉截铁地说。此前,也曾有工作队来扶贫,主要是送钱送物。可工作队一走,村民们又陷入了贫困。

“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的嘱托,让龙秀林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果不唤起贫困群众的精气神,光靠干部唱“独角戏”,将是死路一条。扶贫先扶志,必须破除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

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从集体活动入手:过苗年、办画展、搞晚会……每次都刻意打破村寨界限,拉近村民心理距离。特别是推行“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给每家每户贴上星级牌,得分最高的是五颗星。渐渐地,说风凉话的村民少了,主动参与公益事业的村民多了。工作队因势利导,虚实结合,投入少量资金,鼓励群众自己动手,开展“五改”(改水、改厨、改浴、改厕、民居改造),村容村貌一天天变美。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我省变“干部干、群众看”为“干部群众一起干”,形成脱贫攻坚大合唱。

2015年4月起,我省8000个省级贫困村都迎来了“帮帮团”——驻村帮扶工作队。驻村帮扶的重点为“12+1”,“12”就是水、电、路、业、房、环境整治“六到农家”,以及就医、就学、养老、低保、五保、村集体经济发展“六个落实”,“1”就是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省委组织部指导各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围绕加强贫困地区领导班子建设、选优配强贫困村带头人、加强驻村帮扶等工作重点,制定并落实服务脱贫攻坚“十项措施”。

到今年7月底,全省已选派1.1万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2万多名干部驻村帮扶,并对全省5254名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开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专题培训。

在工作队驻村帮扶的同时,全省63万名党员干部主动“结穷亲”,结对帮扶187.3万户贫困户,做到“一户一名帮扶责任人、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本工作台账”。

典型引路,舆论引导。省委宣传部、省扶贫办、湖南日报社等先后组织“先富带后富”“百名最美扶贫人物”“走三湘看扶贫”“精准扶贫在三湘”典型宣传,重在“扶志”。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省人社、扶贫等部门,制定职业技能培训方案,为贫困劳动力提供202个职业培训项目;每年拿出近6亿元,对贫困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和就业补贴,确保每名贫困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省科协牵头,实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发挥科技“点石成金”的作用。如今,省级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示范和服务项目在省派帮扶工作队驻点村全覆盖、现代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对口服务51个贫困县全覆盖、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培养在全省所有贫困村全覆盖。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切实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让农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的嘱托,我省把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压舱石”,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阻断贫穷代际传递链条。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不管农村还是城市学生,不分公办还是民办学校,我省对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简称“两免一补”),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

受益于逾百亿元财政投入,我省公共财政学生资助体系趋于完善,比中央规定提前半年实现3个“全覆盖”: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与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困难学生全覆盖。从幼儿园到大学,基本上不会再有“读不起书”的现象。

投入有限,民力无穷!贫困群众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开始依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我要脱贫!”9月21日,新田县龙泉镇毛里坪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姜爱明,主动把一份申请脱贫的报告送到社区居委会。

2009年,姜爱明遭遇车祸,落下了残疾,他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姜爱明在帮扶干部支持下,流转土地20亩,并申请4万元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开展烤烟种植。“今年烤烟纯收入5万多元,晚稻收割后再种一季蔬菜,脱贫是板上钉钉的事了。”掰着指头算细账,姜爱明笑逐颜开。

金秋时节,在各贫困村采访,记者发现,道路宽了,房子好了,笑容多了;失学的孩子不见了,村民们收入增加了,更多的年轻人回来了……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为标志,我省进入贫困群众增收最快、最有获得感的时期。全省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767万,减少到2016年的356万,贫困发生率由13.43%降至6.36%。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的脱贫攻坚战中,没有比贫困户笑脸更美的风景!(记者 李志林 柳德新 奉永成)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