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7年多的发展建设,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已集聚美国通用电气哈尔滨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育成中心、黑龙江省工研院等200余家国内外研发创新机构,其中国家级机构占入驻总量的45.5%。同时,引进项目501个,亿元以上项目115个,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投产达效,成为新的增长点。在科技资源的不断聚集中,科技创新城从无到有,创新驱动的引擎越发明晰。
从荒滩地到现代新城,科技创新是发展的“灵魂”
在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创新路上的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占地10万平方米,有着国家级的创新研发平台、先进的焊接工艺装备,研发生产了一系列国内外领先的技术和产品。2016年,该所实现产值7.2亿元,是2012年刚刚搬到这里时的两倍多。“快速发展得益于整体搬迁,在新的广阔空间内,我们的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都得到了充分释放。”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副所长李连胜说。
2010年4月,钻机的轰鸣声中,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在松花江北岸的科技创新城打下第一根桩基,并成为科技创新城研发项目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的标志。此后,科技创新城的建设日新月异,各大研发机构、高科技企业接踵而至。
“在建设中,科技创新城牢牢抓好科技创新这个‘灵魂’。”高新区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宁告诉记者,这里投资20亿元,辟建总面积40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广场、15.7万平方米的加速器。中科院育成基地、深港产学研基地、海峡两岸育成中心等各类专业孵化器目前发展到19个。他们还借鉴中关村的成功模式,辟建爱立方等创新型孵化器。(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与此同时,与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技术研发合作平台。其中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已有12家单位入驻,17项国际合作项目在孵,5个项目已得到国家科技部的国际合作计划支持;集聚国际化服务机构集群的火炬欧亚大厦,已有30余家国内外企业、机构入驻;国际科技商务平台,已有美国、日本、俄罗斯等8个国家的17个商务机构、企业入驻。
从科技研发到转化生成,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
“钛产业园一期已建成投用,待满负荷生产后可年产800吨钛合金制品。”航天海鹰(哈尔滨)钛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肖波说,投产以来,该公司已与本地一些企业开展了配套协作,协助完成生产任务,带动地方制造业发展。
时下,仍在紧锣密鼓建设中的哈工大卫星激光通信研发生产基地,已产生磁吸效应,一些配套企业追随而来并相继落户科技创新城。与此同时,在哈高新区的撮合下,航天海鹰与哈工大卫星激光通信研发生产基地也达成了合作意向。
“我们一直加大力度促进科技创新城研发基地建设与新兴产业基地建设联动,使创新链与产业链实现无缝对接和紧密协同。”松北区招商局局长郑向东告诉记者。
经过多年发展,科技创新城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明显:奥瑞德蓝宝石深加工、万鑫石墨谷、中船重工703所、中电集团49所等产业园区加快建设,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加速形成。
目前,科技创新城正持续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无缝对接,使越来越多的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使科研院所的作用在产业发展中充分显现,努力使科技创新城成为全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样板。
从科技新城到国家级新区,积累中不断生成新动能
2015年末,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哈尔滨新区,哈尔滨市松北区作为哈尔滨新区的核心区迎来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而坐落在松北区的科技创新城也开始了马力全开的加速发展。
“科技创新城是我省推进科技创新的重大平台,是加快哈尔滨新区建设的标志性区域,也是联动推进经济、城市与社会‘三大转型’的重要区域。”郑向东介绍,目前,规划面积为137.2平方公里的科技创新城开发总面积达到19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605.9亿元。已有134家单位的211个项目开工建设,开工面积约560万平方米。总投资400亿元的万达文旅城已于6月30日全面营业;总投资7亿元、日供水能力12万吨的松花江水源供水厂一期工程预计10月末投入运行;总投资5.5亿元的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拟于年末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郑向东说,为了让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切切实实成为东北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动力,新区确定了四个目标,即以现有要素为依托,实施双创载体构建工程,打造东北亚创业创新要素集聚区;以现有产业为依托,实施双创主体培育工程,打造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区;以现有环境为依托,实施双创体系配套工程,打造双创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以现有区位为依托,实施特色双创创建工程,打造对俄全面合作示范区。
目前,科技创新城“二期”正在谋划启动建设,规划用地面积643.6万平方米,重点建设航天工程园、碧海科技园、电子信息园、软件技术创新园四个主体功能园区,打造中央商务区、综合服务区、产业孵化区、生态住宅区四个配套服务区,努力通过科技创新城的建设把哈尔滨新区建设成为东北亚科技和创新中心。记者薛婧 李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