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呈现频度高、震级大、分布广、灾害重的特点,是我国地震灾害特别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
近年来,云南省防震减灾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变被动救灾为主动综合防灾减灾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以实施综合防灾减灾、防震减灾规划为抓手,以实施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10项重大措施”和“10项重点工程”为重点,着力夯实基层基础,补齐工作短板,不断提高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减轻了灾害风险、减少了灾害损失。
今年初,中国地震局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就进一步加强云南地区防震减灾工作形成一致意见,要求发挥云南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区域优势,把云南建成地震创新的示范基地、防震抗震的实验基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试验区域,为今后一个时期云南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定位。
健全完善4个机制 着力构建防震减灾救灾体系
健全完善统筹协调机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进防震减灾救灾工作,主要领导定期分析研判灾情、研究部署任务,一位分管领导统筹民政救灾、抗震救灾、防汛抗旱等工作,并联系部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军地协调。全省统筹协调区域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将防震减灾与区域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环境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新建城乡建筑和公共设施的设防标准,推进核心区、重点区和人口密集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统筹做好灾前、灾中和灾后各阶段的应对工作,全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逐步向系统协同推进转变。
健全完善灾前预防机制。加强地震灾害风险调查评估和防震减灾骨干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减隔震技术发展与应用,不断提高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设防水平。以昆明长水机场航站楼为代表的隔震减震建筑工程已达3000余栋,居全国之首。建立震情监测跟踪工作机制,深化地震、气象、测绘、水利等部门间合作,推进防震减灾信息化建设。运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种途径,建立健全地震灾害信息快速发布制度。
健全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建成云南省应急救灾指挥技术系统,编制完成《云南省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方案》。在落实应急预案基础上,健全完善地震灾害应急响应、省级有关部门快速赶赴灾区的组织协调、驻滇部队各大单位救援力量统筹调配使用、军地联合交通管制、后方联合服务保障等5项制度。
健全完善恢复重建机制。强化落实“省级统筹、州市负责、县抓落实、群众参与”的灾后重建工作机制,坚持科学重建、民生优先,统筹做好恢复重建规划编制、技术指导、政策支持等工作,高质高效完成了宁蒗、彝良、洱源、迪庆、景谷等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例如,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大力推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厚植灾区发展基础,25.88万户民房的修复加固和恢复重建于2016年春节前全部完成,恢复重建任务将于2017年底前全面完成。目前,灾区呈现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重建家园比震前有了质的飞跃。
突出建设4项重点工程 着力夯实防震减灾基础
实施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更新改善测震台网核心设施设备和观测台站环境条件,配置先进的跨断层形变测量仪和流动重力仪。地震台网监测能力达到2.2级,实现了省内3级以上地震2分钟自动速报,大震应急产品日趋丰富。推进实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云南分项目建设,计划未来5年,在云南地区共计建设1246个地震站点及相应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业务系统并投入使用,将在省内重点区形成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在全省形成分钟级烈度速报能力。
实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程。2013—2020年,每年筹集20亿元资金,围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搬迁与治理、应急“四大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程。2013年以来,实施工程治理项目2192个,搬迁避让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7万多户31万多人,最大限度减少了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针对部分农村民居无抗震设防措施或老旧失修、部分中小学校舍D级危房多的实际,以抗震设防高烈度地区、地震危险地区、连片贫困地区、边境地区为重点,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全工程。按照国家标准拉网式排查鉴定中小学校舍,对不安全的进行新建或加固。2009—2016年,中央和省级共安排247.78亿元,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全工程277万户,优先解决了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农户的基本安全住房。
实施防灾应急“三小”工程。针对广大群众防灾减灾意识不够强的实际,从2010年起,在全省实施防灾应急“三小”工程。截至2016年底,省级投入资金1.76亿元,为全省1310万户家庭发放了防灾应急小册子、683.59万户家庭发放了小应急包,组织开展防灾应急小演习1.46万余次,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临灾条件下的自救互救能力。
着力加强4个能力建设 全力保障防震减灾救灾工作
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出台关于综合防灾减灾、防震减灾、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等方面的系列法规政策和规划,及时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近期我省将出台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了《云南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和《云南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探索建立政策性农房地震保险制度,为全省防震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加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全省形成了以中央救灾物资昆明储备库为中心,昆明、昭通等9个省属分库为基础,布局合理、点面结合、辐射全省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以应对6级左右破坏性地震为基准,全力做好救灾物资储备,并每年结合自然灾害趋势研判对救灾物资储备格局进行调整,倾斜支持多灾、易灾县(市、区)。建立救灾物资军地协同调运保障机制,确保大灾发生后快速、安全、高效地向灾区调运救灾物资。
加强基层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完成16个州市和116个县级地震部门震情会商与应急指挥互联互通技术系统建设。大力加强群测群防员、宏观联络员等队伍建设,目前全省地震群测群防员1.7万余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3.7万人。分部门、分专业建成专兼结合的救援队2600支11万余人。强化防震减灾知识技能宣传普及,面向基层开展地震救援第一响应人培训和应急救援演练。近年来,共评审创建了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村)和省级地震安全示范小区104个,其中103个获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村)、小区称号,评审认定防震减灾示范学校46所。
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建设。2014年和2017年分别召开全省地震科技创新大会,两次印发进一步推进地震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承担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中国—东南亚毗邻区大震活动地球动力学研究”。政策研究项目《防震减灾融合式发展暨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建成全球第一个地震信号发射台—宾川大容量气枪主动源发射台。建立2个院士工作站,安排专项经费研发可有效消减地震波能量的“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等7项减隔震实用工程技术。
下一步,云南省防震减灾工作将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7·28”唐山调研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深入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为总抓手,锐意改革创新、狠抓工作落实,不断开创云南防震减灾救灾事业新局面。